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引发媒体关注。比起七年之前的第五版,此次修订在新词的收录上,有了很大的进展。很多近年来生活及网络中的热词都被收录其中,像什么低碳、减排、微博、数独、PM2.5等等,很时尚也很流行;而“被什么”的被收入,则体现了编纂者对现实生活的敏感。但有些词儿听来就很生僻:比如:拜票、谢票什么的,问了身边的好几个人,居然没一个能说出子丑寅卯。
我同意有关专家的说法:词典编纂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生活的变化,而通用性和生命力应该是它的两个重要指标。由此,对某些大家认为应该收录的新词而没有“入选”,本在情理之中。但看了有关专家的解释,倒有些不明白了,在此说几句,对不对的您多包涵。
我以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词典还不单是一部供人检索、参考用的语言工具书。它更是一种语言在一个历史时期发展变化的缩影,与其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人们通过它,不仅可以了解、学会、使用这些词汇,来与他人沟通以及写出文章,更可以从中感受到其时的社会风貌、经济变迁、流行时尚以及文化创新及变异等诸多因素。因此,对有些已经广泛流行且得到公众约定俗成理解的词汇,比如“剩男剩女”什么的,即使不那么“正面”,也不必过于敏感,因为忽视了这个词儿,就很有可能导致在日后,人们会缺乏对那一时期某种社会现象及文化的了解。至于把有些词,如:“同志”在亚文化层面的解释,与“提倡”和“聚焦”什么的扯在一起,就太牵强了。收录不等于提倡,就像词典收录了“小偷”一词,并不意味着鼓励人们去掏钱包。
当然,有些完全出自网民娱乐或恶搞的“新词儿”,如“神马”“有木有”“童鞋”什么的确实没必要收。
词典编纂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各方专家严格把关。汉语的丰富性与当下网民无穷的创造性,既给词典的编纂者提供了无尽的源泉;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时常令人眼花缭乱,必须保持必要的审慎。我始终认为:能编词典的,个个都是“说话的把式”。要是换作我,说不定早晕菜了!
“晕菜”,这个词儿当下绝大多数人都懂,就是不知道本次新修订的词典里有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