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电总局发文,不得在电视节目中编造文物流传故事、诱导“持宝人”杜撰虚假收藏故事,不得由演员扮演“持宝人”,不得暗示或要求专家修改文物评估结果、高估文物市场价格。
这则新闻让很多人联想起某电视台鉴宝节目中的“干爹”事件:一个自称来自北京的美女嘉宾走上电视节目的鉴宝台,请专家鉴定一件翡翠玉观音挂件藏品。结果假的不仅是翡翠,连干女儿和干爹的故事也是假的。为了追求收视率而编造出“干爹”固然可恨,而为了欺骗收藏者,编出“亲爹”更要警惕。
无论是收藏市场,还是艺术品拍卖市场上,“讲故事”已经成为证明拍品流传有序的一种方式,特别是“这件作品是我爸爸传下来的”、“在我爸爸小的时候,家里就有了这件藏品”,这些话更是“流行”语句。在2010年北京的拍卖市场上,《人体·蒋碧薇像》油画的背面赫然写上了:“此幅油画确系先父徐悲鸿的真迹,先父早期作品,为母亲保留之遗作。徐伯阳。2007年9月29日。”徐伯阳同时还和画作合影。然而,2011年9月,中央美术学院首届研修班的部分学生联名发表公开信,称《人体·蒋碧薇像》是当年他们的习作,并非徐悲鸿作品。这无疑显示出,即使儿子出面说“是我亲爹画的”,也不一定就能说明作品是真迹。在现在的艺术品市场,一些作品在有的藏家手里一辈子都卖不出去,但是到了另一位善于“讲故事”的藏家手里就卖出了高价——这就是“做局”。
前两年还有一件与“亲爹”有关的事情十分耐人寻味:某拍卖行推出了陈逸飞油画,称是画家以自己妻子、儿子一家三口为“模特儿”创作的。但陈逸飞遗孀宋美英却表示陈逸飞从来没有画过所谓的“全家福”。最后鉴定的结果是这幅油画确系真迹,但不是以陈逸飞一家三口为“模特儿”的。一个无法核实的动听故事宣扬了出去,结果却把一幅真画说“假”了。
为什么喜欢收藏?不同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都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内心深处对某类东西的特别迷恋,而对于那些喜欢听故事的收藏者来说,他们喜欢的并不是艺术品本身,而是他们所能带来的价值,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并不在乎艺术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而对于其背后的故事更为关心。
作家李碧华曾评论:“真假怎么分呢?很容易,世间万事万物,真假的标准,只在是否‘有利’,一有好处,你要它们是真就真,是假就假。说时且毫不赧颜,这才最可怕。”收藏品以其特有的忠实性、直观性、形象性而有别于其他形式的资料,成为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一切鉴定皆要立足于作品本身,其他依据均是次要的,寄希望靠“亲爹”来证明艺术品的真伪,其本身就是一种“赌”的心态。无法证实的故事,不必讲,也不必听;艺术品鉴定,关键是看货色,不是听故事。(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