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火了,这两年热门电视剧多脱胎于此。得益于源源不绝的清穿女们,“四爷很忙”。陈凯歌新片也取材于网络小说,宣传时频频出现“原著入围鲁迅文学奖”字样,俨然出江湖登庙堂之明证。网络小说赢尽了眼球,可要据此断言达到了何种高度,为时尚早。
“网络制造”神话天天在上演,一部小说红了,连带作者的其他作品,不论好坏,统统成了收视率保障。影视盛会不时可见热门网络写手的名字,风头不亚于明星。从出版社到影视公司,星探们逡巡各大文学网站,急不可耐想发现下一个桐华、流潋紫。
网络成名真的如此简单吗?一个文学网站一年有几亿字上传,作品库充斥几百万部小说,完结的不过几万部,出名的不足百部,成功改编为影视剧的,一年不会超过十部。大批网络写手挣扎于温饱线,一度是媒体热议话题,说到底无非是个金字塔分布概率。贾岛感叹“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杜甫也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同样是付出,成虫成龙,不一定就和勤奋划上等号。谁叫文学这行当,很多时候靠天赋吃饭。
像所有自由一样,网络赋予写作的自由,是一把双刃剑。笔换成了键盘,纸变成了页面,准入门槛低了,作者和读者的主动性得以最大程度发挥。你写我看,实时互动,其乐融融,加上付费阅读的“天才”发明,读者靠支付宝给作者发稿费,从玩笑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另一方面,网络触手可及,制造了文学青年个个能成作家的幻象。以竹简为纸的时代,刻字工程浩大,务求行文精简,字字珠玑。当下无限量的网络空间,纵容作者们无限延展故事,犹如黄河决堤不知所终。读者们戏称,主角都是“打不死的小强”,若是个男的,就要像孙悟空般,打遍仙道魔三界;若是女的,便要集吕后、武则天、慈禧传奇于一身。作者绞尽脑汁拉长篇幅,归根结底是为了讨好读者,以点击率算稿费,字字都是钱。一部网络小说的篇幅,足以媲美过去作家一辈子的产量。如此“繁荣”,文字里的精神价值,经得起多少推敲?
点击各大文学网站,高踞点击排行榜前几名的,往往与这些关键词相关:“横行霸道”、“风骚重生”、“邪恶魔法”,不是宫斗、宅斗,就是玄幻修真,与民国流行的鸳鸯蝴蝶派、礼拜六小说异曲同工,不过变了套内容,换了种连载形式。读者们需要通俗故事寻求放松,寻找超脱现实的奇妙生存状态,也需要深刻的文字,反思生活里沉重却无法回避的话题。
1929年,一家英国报纸请读者列出“2029年仍会被阅读的小说家”,排名榜首的是约翰·高斯华绥。今天看来,这个投票像个讽刺。能笑到最后的作品,或许没有一时的读者数量优势,却必定有延绵不绝的影响力。镀金随着时间褪色,真金无惧风吹雨打。网络小说的成色需要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