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大型文学期刊、20世纪90年代文学转型期最具影响力的纯文学杂志、唯一与《收获》一道两摘“鲁迅奖”的国家核心中文期刊……顶着这一串光环的是一本名为《大家》的著名文学杂志,但是记者近日发现该杂志居然存在一个“野鸡版”:同样的国内刊号、邮发代号、主管和主办单位、编辑部地址,甚至连编辑的署名也大多相同。(6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如此“一刊两制”、高端文学与贩卖版面“通吃”的还真不多见,也难怪有“中枪”者愤而发问:“这杂志社也太有想象力了吧?”
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披露过一则消息:他的团队进行的专题研究结果表明,包括非法期刊在内,我国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产业,2009年的规模比2007年膨胀多倍,非法营业额达到10亿元。与这种“购销两旺”的论文买卖相对应的,是论文质量的普遍滑坡、抄袭之风愈演愈烈;相比单纯的正规期刊出卖版面、非法刊物坐地圈钱,《大家》自我克隆颇具“创意”——既可以继续用高端作品装点门面,还能以“野鸡”版面费补贴“家用”。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早在2000年就明确规定,“任何出版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手段向供稿个人和单位收取任何费用”。令人遗憾的是,禁令不仅未能有效阻止版面费的蔓延,甚至自我克隆之类的荒诞“创意”也开始步入公众视线。令人啼笑皆非的“创意”对应着同样令人欲哭无泪的现实:是该重新反思现有人才评价机制了。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以论文数量、刊物等级为指标的学术成果考核方式在高等院校推行,最初面向教师并逐渐推广至研究生以及各行各业。千余种核心期刊却要面对每年数百万人的庞大论文需求,市场行情怎能不水涨船高?此后出版单位相继实施企业化改制自负盈亏……多方因素相叠加,以文学刊物之名行贩卖版面之实,乃至于出现“一刊两制”的变通之策,或许也就不那么难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