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6月9日表示,故宫近期将打开隆宗门,西部的慈宁宫、寿康宫、慈宁花园等对外开放。单霁翔称,2016年故宫红墙内所有行政、办公、科学、研究、服务机构都搬离,红墙以内建筑全部用于参观(6月10日《新京报》)。
整个2011年,故宫风波不断,“十重门”事件让故宫备受公众质疑,其社会形象也大为受损。而新任院长上任之后,故宫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又重新让公众对其充满了期待。
客观而言,如果没有单霁翔院长的表态,很多公众估计都和笔者一样,并不知道世界闻名的故宫,其多年来对公众开放,允许外界参观的面积其实只有总面积的区区30%。这也就意味着,剩下多达70%的故宫面积,都“藏在深闺人未识”,处于“闲人莫入”的状态。那么,这70%的面积,都被用去干什么了?据说,绝大多数都被一些行政、办公、科学、研究、服务机构给占领了,之前甚至传出部分古建筑沦为赚钱牟利的商业会所的消息。
如此一来,本来属于全体国民的故宫,其中的大部分区域却成为了一些部门和机构的“私人领地”。这种现象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是历史习惯使然还是部门利益作祟?我们目前还不得而知,但其背后的不合理性却是一目了然的。作为一个集文物保护、研究、展示、传承和交流等为一体的非营利性机构,故宫的一个重要社会功能就是让公众通过参观感受到祖国灿烂的历史文明和文化成就,从中获得有益的人文启示和熏陶。
因此,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在不损坏文物和建筑的前提下,自然是开放的区域越多,展示的文物和建筑越多,效果就越好。另一方面,既然一些部门和机构可以在故宫里面办公、生活和活动,就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其具备了对外开放的条件,没有理由继续只对少数人开放,却对多数人说不。从这个角度说,“还故宫于百姓”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接下来,故宫管理者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在故宫的安保措施、门票价格、便民服务等方面,继续迈出让公众满意的第二步,第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