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引蝴蝶效应 观众有力挺有拍砖

时间:2012-05-24 10: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近日,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受到“吃货”们的热烈追捧。在充斥着谍战剧、偶像剧和宫斗剧的电视屏幕上,一部满怀情感、文化底蕴的美食纪录片,无疑成为一缕清风,打开了观众的心门。人们开始疯狂地搜寻这些远离都市的美食,诺邓火腿、内蒙古奶豆腐、云南松茸……这部纪录片引发的蝴蝶效应还在继续。

   文艺派:地方版高校版出炉 网友争写舌尖体 

  《舌尖上的中国》没有太多营销,却犹如一匹黑马,引发了一股观片热潮。对此,导演陈晓卿表示,美食只是这个节目的外表,我们希望观众通过美食,感受到当下中国一些人和生存状态。正因如此,网友才会看得“口水与泪水齐飞”,看得“才下舌头,却上心头”。

  《舌尖上的中国》介绍的不仅是美食,更在传递一种思乡之情,怀旧之感。无怪乎地方版、高校版纷纷出炉,文艺派“吃货”们争相传递着自己身边的味道。

  北京网友们来到老字号,把焦圈、豆汁儿、驴打滚一股脑儿装进相机,发到网上,制造“舌尖上的北京”。西安网友也纷纷出谋划策,为“舌尖上的西安”提建议。上海、四川等地网友在网上图文直播“舌尖上的家乡”,各种美图让人看着就有食欲。

  各个版本“舌尖上的母校”也在高校BBS上出炉。学子们总是对学校食堂各种抱怨,一旦离开母校却又念念不忘。于是,《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北大》、《舌尖上的人大》应运而生。从网上的照片中看到,从打饭的师傅、热腾腾的盖浇饭到各种饭卡造型,都承载的学子的母校情结。

  与此同时,网络上布满仿制纪录片中台词而作的“舌尖体”。一个个绵长的复杂句,让人看了温暖和踏实。如德国篇:入冬了,中部的图林根人民吃了一次图林根烤肠;南部的慕尼黑人民选择慕尼黑白肠;而距离不远的纽伦堡人民更加喜欢纽伦堡香肠;东边的柏林人民则将咖喱肠作为他们的餐食。家居篇:在鱼米之乡长大的徐妈妈深知,水,是食物中最基本、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寒冷的冬夜,徐妈妈拿出祖母传下来的铁壶,煮了一壶滚烫的水,给正在复习迎考的小明泡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鲜虾鱼板面。

  行动派:边看边淘宝 下厨动手做

  自《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以来,其中的美食备受观众推崇。不少“吃货”们完全hold不住了,纷纷上网淘特产,以致有观众调侃,“《舌尖上的中国》是不是淘宝拍的”。还有网友深夜难忍饥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

  淘宝数据显示,5月14日该记录片开播之后的5天里,共有5844791人上淘宝找过零食特产,搜索次数达471万次,有2005万人浏览过相关美食页面,成交729余万件。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食品类的购买高峰,已经逐渐从中午的11点和下午的16点-17点,转向每晚的22-24点。

  其中,此前冷门的毛豆腐、松茸、诺邓火腿、乳扇等,经过片子的介绍,被越来越多的“吃货”认识和接受。比如,毛豆腐在5天内的搜索量增长113倍,云南诺顿火腿5天内成交量翻了4.5番。淘宝上一家诺顿火腿店铺,近一个月内成交的45件里,有44件是在节目开播之后下单的。

  淘宝上火的不仅仅是食品食材,还表现在相关烹饪器具上。数据显示,烹饪套装在过去5天内,搜索次数环比涨143.75%,各种锅、壶一类也增长21.78%,其中用于传统烹饪的蒸锅、砂锅、石锅等成交量涨幅最大,分别为70.86%和33.4%。而云南特产汽锅鸡中所用到的汽锅,成交量也增近20%。

  除了食材外,纪录片中展现的地方特色菜做法也引起了网友下厨兴趣。网友fany0124就说,《舌尖上的中国》把视角放在原材料上,而且有人有故事,有传承有文化,许久不曾做饭的我,最终选择走进厨房做一顿自己想吃的大餐。网友“范哥点菜”发微博称:在《舌尖上的中国》的情景诱惑下,晚上来了一辣煮禾花鱼。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