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卿/画
湖南卫视《平民英雄》节目组让演员扮小偷,在武汉公共汽车上“试验”乘客反扒,61位武汉人在不知情的背景下接受了“考验”,35人以不同方式对失主加以提醒,其中9人挺身而出主持公道。节目播出后在网上引起争议,67.6%的人认为这是预设立场,抹黑武汉(5月10日《武汉晚报》)。
我不否认,《平民英雄》节目或许有着很高尚且美好的初衷,比如发掘普通人中的道德闪光者,给他人带去榜样的作用,而且节目本身所呈现的内容,也可能确实和地域无关。但他们所采用的方式,还是让我这个武汉人觉得极其不舒服。因为,我不可避免地会想,假如当初拍摄之时,因某些机缘巧合,站出来指认或追赶小偷的人没有这么多,以致节目呈现出的这个城市市民的道德水平是另一番景象,那节目的播出会给这个城市带来怎样的影响?
一个城市的道德和良心水平,不是一次两次人为“考验”就能试出来的,而是长期社会生活日积月累下的一种常态反映。纵然,常态水平会对“考验”的结果有影响,但就像有学者说的,要考察人的良知,必须要保持价值中立,可盗窃行为是一个恶性行为,没有保持价值中立,用恶性行为来考察人性善良,这个做法本身不合理。确实,媒体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而存在,去观察、报道甚至评说市民的道德良知水平,但当媒体本身就成为了事件中的参与者,那它所呈现出的东西,其客观真实性就不能不让人怀疑。就像这次的节目,拍摄之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至于是否完全真实地呈现了事件发生时的场景,后期剪辑中又是否删去了一些片段,微博上更是有人曝出了“内幕”。
诚然,节目本身呈现出的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振奋的,但由于其真实性本就存疑,这结果也就失去了有人自认为的意义。更不要说,媒体自以为占据道德的制高点,而用“设计”的方式考验他人的道德水平,这种行为相当令人反感。
实际上,这种类似于真人秀的节目,因其潜藏的风险,从一开始就伴随着道德和法律上的争议。道德不需要虚拟的测试,更经不起娱乐化的解读。这次武汉通过了“测试”,那下次,又会是哪个城市被电视节目打着道德测试的旗号“愚弄”大众,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结果会是什么,会带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