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有网友在微博声称韩寒身高顶多1.65米。方舟子转发微博并发表评论称:“身高本无意义,但韩寒对着镜头声称他的真实身高1.73米,讨论他的身高就很有意义,看看此人有多假。”随后,方舟子根据一张韩寒与潘晓婷合影推算出韩寒穿运动鞋身高为1.64米。(5月8日《武汉晨报》)
“打假斗士”方舟子果然厉害,其对“天才作家”韩寒的“代笔”质疑了犹未了,如今枪头一转,又变为了“身高”质疑。只是,如果说“代笔”质疑时,方舟子凭着他的渊博学识、细致观察及严密推理,足以让人领略并欣赏他的顽强“斗”志,那么今日的“身高”质疑,则实在显得有些小题大做,甚至意气用事。
按说,有网友能够微博发声探讨韩寒身高的虚实真假,方舟子参与进来置喙一议,当然也没什么不可。而从媒体报道不难瞅出端倪,或许是对先前“代笔”质疑的结局心有不甘,或许是“先入为主”刻意渲染“身高作假”的思想实质,方舟子有意无意地总想把韩寒的“身高有出入”,引导到“人品有问题”的“特殊高度”上去。如此一来,“打假”的意义开始稀释,“泄怨”的味道倒变得浓重了起来。
之所以说无妨质疑韩寒的真实身高,却要切忌随意踩踏“拿人品说事”的议论底线,是因为类似的“虚假信息”,有时的确与“道德品质”无关,而纯粹只是一种名人明星的“个人喜好”。譬如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香港著名歌星谭咏麟(绰号“阿伦”、“谭校长”等),每当被人问及有关年龄问题时,他常自称“年年皆为25岁”——公众及粉丝当然都明白,阿伦如此回答,并非矫情和“装嫩”,而是表达了他永远要以一个年轻人的心态来来工作,以这种乐观开朗的心态来唱歌。
有了“阿伦的年龄”这个实例作铺垫,我想一些看客在面对方舟子向韩寒发出的“身高”质疑时,未必不能作番“合理想象”:也许“方斗士”的质疑不见得没道理,也许韩寒的身高确实不到自我宣称的“1.73米”,但这跟他的写作成就、尤其是“个人品德”,到底有多少“推差”因果可言呢?假如方舟子把心态放得平和宽容一些,为什么就不能善意理解为,“韩寒坚持把身高设定为1.73米,大概更能激发其创作的灵感吧”!
世间万事,往往利弊相随;有时因名得利,有时也不免为名所累。按着通俗的眼光,方舟子和韩寒均属“名人”无疑。因此,围绕着他们的毁誉臧否、或弹或赞,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名人效应”使然。不过,网络虽然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但终究也常体现“公道自在人心”。至少,在“身高有出入”不等于“人品有问题”的“方韩之争”(甚至连韩寒都还没有明确回应)上,众多网友的跟帖和议论,已经显现了“挺韩”的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