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压力丛生、情感快餐的时代,每个人心里都或多或少埋藏着一些苦闷和忧伤。于是,一段舒缓的音乐,一本文笔优美的书,一次寻找自我的旅行……都成为自我疗伤的办法。这些方法都被称为“治愈系”。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76.2%的人坦言自己压力大,85.6%的人会选择“治愈系”来化解压力。(5月8日《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治愈系”已经从生僻晦涩的专业术语演变为风靡一时的大众词汇;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公众乐此不疲地讨论。“治愈系”切中时弊,为人们提供了压力释放的出口和情感慰藉的载体。“治愈系”的本义是对病体的治疗,引申为精神上的慰藉、心理上的抚慰,后来逐渐融入到音乐、动漫、影视、文学领域,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节奏舒缓的治愈系音乐也好,情节清新的治愈系电影也罢,每一次“治愈”,都是一次压力释放,都是一次情感慰藉。作为人们面对社会压力、寻找精神食粮的一种自发性行为,“治愈系”是一种积极的社会现象,具有正向的功能。
然而,“治愈系”也并非十全十美,它只不过是一种“次优选择”。倘若一个群体中的个别人选择“治愈系”,这样的做法自然无可非议;但是,如果一个群体的大多数集体性“治愈系”,责任主体就不再是个人。“治愈系”大行其道的根源,在于社会互动的缺失,人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地进行“自我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