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一些景区门票价格集中上涨。据媒体报道,国内5A级景区门票半数已进入“百元时代”。景区身价飙升让风景变得只可远观不可近赏,更多的游客只能“望景兴叹”。
景区门票价格频涨,各大景区给出了一堆理由:有的说景区涨价有利于文物古迹的保护,有的提出生态资源的保护离不开资金的投入,等等。而事实上,有媒体记者在景区调查发现,除了日常维护成本,景区大部分门票收入都流入了运营公司和地方财政的口袋。
景区过度依赖票价上涨来盈利,折射出其盈利渠道的单一。而一味涨价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游客“看不起”风景,其结果必然是景区游客持续减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地方用景区门票为政府创造收入,旅游景点沦为地方政府的赚钱工具,这种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景区过度依赖门票收入,也反映出景区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一些景区不是扎扎实实做服务,而是相互攀比,坐地起价,实际上透支了景区的吸引力。景区如果一门心思在票价上做文章,而不反思自身运营模式单一、服务理念僵化的问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危机感,就没有动力去创新产品,最终也会丧失对游客的吸引力。
旅游景区若想走出虚假繁荣的门票经济,关键在于实现景区的转型升级,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形式上,上调门票价格的同时,应及时提升服务水平,更新旅游设备,丰富旅游项目和产品,让游客感觉钱花得有所值,才能吸引“回头客”;同时在内容上,景区要积极挖掘景区的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品味,营造富有地方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才能走出千人一面、高度雷同的模式。
景区放弃过高的门票收入,其实并不是什么“亏本的买卖”。以杭州西湖为例,西湖免费开放已近十年,当地为此一年少了2000多万元的门票收入,但杭州市副市长张建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西湖免费开放,游客增多了,很多人就是冲着免费来的,这样一来,旅游收入增加了,综合效益提高了,免费开放给整个杭州所带来的好处是难以估量的。”
对于景区而言,不在修炼内功上下功夫,而一味依靠提价来盈利,这是一种鼠目寸光的“唯门票论”,必然不能长久。真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关键还是在于通过景区自身的良性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这才是旅游经济真正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