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今日在国内上映3D版的《泰坦尼克号》在制作过程中有一段“艺术执手科学”的佳话。大导演卡梅隆几乎没有对15年前的原作做过任何修改,只有一个地方例外——女主角罗丝在浮木上仰望过的那片星空。
有报道说,这修改源自于美国顶尖天文学家尼尔·迪格拉斯·泰森的一封电子邮件。科学家在邮件中指出了电影的一个错误: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也就是1912年的大西洋,当罗丝躺在那块漂浮的木板上仰望时,她不可能看到那样的星空。尽管提起这茬卡梅隆有些骂骂咧咧的,但他还是向泰森要去了1912年4月15日4时20分大西洋上空的正确星图,并把它整进了3D版电影里。而泰森先生也颇为得意地群发了一封电邮,将这结果告诉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同事们。
倒真希望这是一则没有虚构成分的逸闻。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儿,同样是文理科跨界,导演和天文学家说着互相调侃的话又互相尊重对方的专业,总好过写论文的人和写小说的人掐架。
其实,这世界本就没有非此即彼的文科理科界线。科林·佛斯获得上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不久之后,便又以第三作者的身份在国际学术期刊《Current Biology》发表了关于人的政治倾向与大脑结构关系的论文。同届最佳女主角获主娜塔丽·波特曼,在哈佛大学主修心理学期间也曾发表过科学论文。
这个月不仅有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纪念日,也有当代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逝世20周年纪念日。这位一生著书470部的大作家,是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化学博士,曾在波士顿大学医学院任教多年。在获得副教授头衔的三年后,他决定不再教书,全身心投入写作中。波士顿大学不但尊重了他的决定,而且在多年后破格晋升他为教授。
每每谈及如此文理兼达的大家,我们常常会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这样的人?是不是文理分科太早了?是不是教育太死板了?是不是……其实,不用急着找答案,更不要拔高到诸如人才培养模式云云。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空间就好。尊重泰森的星空,也尊重卡梅隆的星空,它们都很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