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1942》,冯小刚从不可能到可能?

时间:2012-03-23 13:17   来源:东方网

  在拍《温故1942》期间,导演冯小刚有过情绪上的波动,尤其是在微博上发表的“称自己拍戏度日如年”,“对电影的爱越来越淡”,言语间流露出息影的意思。这番话不仅在圈内引发震动效应,我想,导演冯小刚自己也没预料到,微博上的一句“撒娇”竟让其签约公司华谊兄弟的市值一天之间减少了1亿元。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拍摄这部影片的难度以及冯小刚对华谊影视的影响力。刘震云的《温故1942》讲述了一个关于饥饿的故事。1942年,河南大旱,灾民3000万,河南成了母亲煮食自己婴儿的地方。关于饥饿,刘震云说:小说中既有“我姥娘”“我花生二舅”的记忆,也有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的考察,共同记录了一个民族最不应该忘却的一次灾难。刘震云坦言:“这部小说本来不适合拍成电影的,但冯小刚把这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这也难怪冯小刚在微博上发表了诸多抱怨。单是要拍那“漫山遍野”的灾民,就把冯小刚折磨得够呛。微博上的“牢骚话”,现在看来,这也是一种缓解创作压力的一种手段。当然,把这个不可能变成可能,不能不提的是影片集合了众多大牌明星,除了两大奥斯卡影帝蒂姆·罗宾斯、安德烈·布洛迪外,陈道明、张国立、徐帆、张涵予、段奕宏等都加盟剧组。

  看冯小刚有关《温故1942》的报道,总会想到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故事都是发生在抗战那个年代,而且两位导演又都邀请了奥斯卡影帝的加盟,这不知是无意识的巧合,还是一种针对性的对抗?除了提升人气效应,张卫平还想借这位奥斯卡影帝新科状元,为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造势;冯小刚这次会不会也是为了奥斯卡请来两位奥斯卡影帝?我想不会,因为,冯小刚多次表示,我们的电影是拍给中国人看的,不适合奥斯卡制定的游戏规则。对奥斯卡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

  冯小刚电影《温故1942》终于杀青。3月19日的晚上,冯导包下整个“千人宴会厅”,与辛苦拍戏的剧组工作人员把酒言欢。晚宴现场,心情大好的冯导上台致词,首先感谢剧组工作人员一直以来的辛勤工作和努力,他也坦言拍这部戏非常辛苦,自己的压力也很大。不过之后还会有更加繁琐的后期制作需要去完成,看来冯导的“累”远远还未结束。

  现在,可以用如释重负来形容冯小刚此时此刻的心情,尽管后期制作的任务并不轻松,毕竟最耗精神和体力的拍摄任务已经完成了。宴席结束后,在场的众多工作人员纷纷合影留念,冯导和张国立也是对在场人员的照相请求有求必应。这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场面,一部优秀电影的诞生,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全剧组人员的共同辛苦和拼搏奋斗,举办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庆功会,是对一个创作集体的尊重。

  《温故1942》的故事,使我想到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那首《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阅读杜甫的《春望》,我们都会从中感受到战乱摧残着生命凄然而生面对民族危机的忧患意识。《温故1942》搬上银幕,刘震云说:冯小刚把这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倒使我们对冯小刚更多了一种审美期待。

编辑:樊玉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