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方舟子质疑韩寒之父代笔为子写作,与韩寒展开隔空“骂战”。1月29日,韩寒委托律师,就方舟子对其名誉造成损害事宜,在上海提起法律诉讼,索赔10万元。同时,韩寒整理了1000页手稿并进行司法鉴定,证明自己无“代笔作弊”行为。
这个春节微博不寂寞,因为在麦田质疑韩寒之后,方舟子也跟韩寒打起了笔墨官司,称韩寒的很多文章有可能是其父亲代笔。韩寒及其团队对此予以否认,韩寒的粉丝也气呼呼地指责方舟子甚至辱骂其家人。仅仅依据现有的事实和各种推测,公众尚并不能准确判断谁对谁错,方舟子与韩寒的隔空对掐,依然是个体对个体的质疑与回应,甚至粉丝帮亲不帮理,激烈到擦枪走火要走司法程序的地步。
方舟子与韩寒的争论一旦进入司法程序,双方的团队及粉丝就不应该预设立场并情绪化地进行网络骂战了,因为,那些争议在未来自会有一个法律判断。此时,方舟子、韩寒等公众人物与公众都应思考同一个问题,质疑者质疑的权利应该得到怎样的保证。故此,方舟子、韩寒两人的官司其意义不仅仅是谁对谁错谁清白谁无辜,还是一个厘清个体打假如何独立和公众人物权利保护界限如何明确的问题。
对方舟子来说,其孤胆英雄式的个体打假,很多时候会遭遇个体质疑、个体举证、个体回应、个体评判这样的循环。虽然很多时候其结论会得到公众的认可,但被打假者往往不服气,认为这是来自对方的污蔑。方舟子之前打假之所以受到一定程度的诟病,其原因也在于此。方舟子与韩寒的争端走进司法程序后,如何推进个体打假向独立客观公正的第三方打假制度推进,应该得到积极探讨。
对韩寒及其团队来说,其维护自己公众形象与个人权利的想法并没有错。但基于常识,像韩寒这样的公众人物,登高一呼应者云集,其号召力非同小可,并且有藉此获得各种利益的可能性。而一旦这样恰恰就是与公众争利,如果公众人物的隐私范围过大,现实中必然会压缩公众权利,侵犯公众自由。故此,走司法程序之后,能否利用现有法律,分清楚公众人物的隐私与公众的知情权的界限,值得一试。
而此次方舟子与韩寒的粉丝在网上论战,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上升到攻击对方家人的地步,其所作所为已经远超现实社会中言论自由的范畴了。公众在网络上的言论自由边界是什么以及如何界定等,也需要由法律法规来判定。所以韩寒跟方舟子打官司,不妨整个过程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这样不但可以起到吸引大众参与讨论的目的,还可以就言论的社会尺度等问题进行探讨,最后再教育公众自己。
第三方打假制度、公众人物的隐私界限、公众的言论尺度等,不仅仅是方舟子与韩寒的事情,更是每一个社会公众的事情。我们不能活在一个权力与义务、自由与禁区边界模糊的世界中,只有有了明晰具体的社会尺度,我们才有可能过得更好。尽管这些希冀,不可能因为方舟子与韩寒的官司一蹴而就,但我们希望能够司法可以关注并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