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19日到28日间,方舟子在自己的微博账户上连续发表《造谣者韩寒》《天才韩寒的文史水平》《韩寒的悬赏闹剧》《“天才”韩寒的写作能力》《“天才”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之谜》《“天才”韩寒创作<三重门>之谜》《“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等文章。以及转发、评论若干他人文章。明确指出韩寒作品“代笔”“水军”“包装”。29日早上,韩寒委托律师,就方舟子(方是民)通过互联网“质疑韩寒代笔”其间造谣、对韩寒名誉造成损害事宜,在上海提起法律诉讼。(1月29日《中国网》)
不管对韩寒的这次诉讼法院会以什么罪名立案,也不管最终的判决结果如何,笔者以为,这才是让这场难解难分的方韩之争言归正传。如果一再以目前这种网络笔战延续方韩之争,或将折损网络伦理。
笔者出于对方舟子打假对社会的贡献和对“公民韩寒”的欣赏,始终无法用对双方的好恶作为立场先决。但是,看着这次方韩之争,从“交火”中发现了一些双方的薄弱环节。首先,方舟子把一种既无法举证,又无法自证的疑点作为打假的“标的”,除了一不小心涉嫌诽谤外,几乎没有实质性取胜的可能;而韩寒一开始的轻敌,让自己落入了十分被动的地位。这当然是这两位不同寻常的人物的生活经验造成的。但是,这样的纠结可能还是仅限于双方当事人的内心感受。
然而,按照这场方韩之争的势态,又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引起公众关注的事件,不仅是关注,而且已经有舆论介入。这显然已经不是双方当事人的个人纠纷。
借助于网络掀起的风波,导致群体性的意见对峙是必然的,而一种公正的、理性的观点表达,才是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这就涉及到网络伦理。所谓网络伦理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所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如果通过网络展开的观点交锋,不遵守网络伦理,受损害的不仅是交锋双方,而是网络舆论对于社会进步的意义。
纵观这场方韩之争,令笔者感到郁闷甚至担心由此折损网络伦理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当我看到韩寒的父亲韩仁均为了给自己的儿子辩白写下了《说说我自己》的时候,我的心头也确实掠过了一丝悲凉。打个比方来说,有人怀疑某人用的高档手机不是他自己买的,理由是他买不起这个手机,证据是他的收入达不到这个能力,于是怀疑是他父母买的。到此为止问题还不大,结果还要逼使他的父母当众晒收入,证明自己根本没有多余的钱给儿子买手机,这是不是有点过分了?如果还要逼这个孩子公开一份不愿意告诉别人的收入来源来自证清白,这样的质疑还有多少人性和道德?而关键在于,这仅仅是一个高档手机,最多是炫了一点,又不是非法持有的枪支,有必要苦苦追问么?这样的“打假”意义何在?
同样,微博上晒出了所谓方舟子雇人“拉黑”的合同,这种作假的把戏,只要稍微了解方舟子“作战”路数的人,就必然不会相信。但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能把水搅浑,更可怕的是,这是对新兴的网络舆论的作践。这种做法,谁能分出是“方粉”还是“韩粉”的“杰作”?我看都不是,这只会给已经开始对社会进步起到积极作用的网络舆论抹黑,完全背离了网络伦理。
还有,有别出心裁者还对在方韩之争中作出某些观点表述的“名人”论出身,试图把“挺韩”和“倒韩”进行阶层划分。在我看来,这种似乎帮倒忙的拙劣表现,已经远离了方韩之争的方向,并进一步恶化方韩之争双方的情绪,把本来不包含多少政治意义的方韩之争,引向阶层对立,演变为社会矛盾。
好在聪明的韩寒选择了法律诉讼,否则,如此延续方韩之争,或将折损网络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