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多年来评选结果与实际不符,并且对今年 “回家过大年”的主题来说没有太大意义。记者通过春晚宣传组证实,观众已习惯的“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今年将被取消。(11月14日《北京晨报》)
央视春晚雄风不再,日渐式微,实在是不争的事实。近30年过去,春晚魅力锐减,收视率每况愈下,精品之作越来越稀缺。“我最喜爱的节目评选”无疑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适时取消,回归理性,或是壮士断臂式的自我疗救。无论如何,都需要“以资鼓励”。
不能不指出,春晚走进了独家垄断,封闭运作的死胡同,任何的自我救赎恐归于无效。导演永远出自央视内部;除了1985年临时改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从未离开过央视一号演播厅的春晚,固然自成一家,却也形成了“开场锣鼓+串联歌曲+爆笑小品+主旋律式的煽情结局”一成不变的模式。虽然2006年曾试图“开门办春晚”,但仅仅是地方电视台主持人提着灯笼大拜年,最终形式大于内容。可以想象,近30个春晚,基本上拘囿于1号演播厅1800平方米的束缚之内,本位主义狭隘心态只能路越走越窄,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和日益疏离,自是难免。
依然未能摆脱太多的政治诉求与祥和欢乐的理想重任,与公众日益开放思想日益自由文化需要日益多元的时势大相径庭,春晚也无法摆脱顺昌逆亡的宿命。当然承载着必要的叙事,但更多的当是民间话语,公民视角,但每届春晚都承载了太多的主流意识形态,凸显了宏大的叙事功能和政治愿景,歌舞升平之下难掩内容的苍白,讽喻功能的失丧,民生关怀的缺位。
春晚同样未能走出名人崇拜的陷阱,以至于江郎才尽。演职员表上始终是一群老面孔,尽管一些大腕儿也 “王小二过年一年不胜一年”,却依然蝉联冠军。一些作品不得不抄袭旧作,以撑台面。近几年,以创造流行的春晚更是变身为流行的依赖者。从争用网络流行语,到热炒网络歌曲,仿佛找到了灵丹妙药。可毫无创意的投机取巧,其结果不免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更堪忧虑的是,春晚依然未能走出唯我独尊、孤芳自赏的误区,成了互网联时代郁郁不得志的独行侠。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博客上曾公开炮轰:“这样的虚伪无聊加贵族似的晚会,给教师和学生们烙下的印迹就是课堂上说真理一千遍,敌不过年三十一个滥春晚!”甚至称之为“一缺感动,二缺灵魂,三缺创新”。(2月16日《南方日报》)如此“三无”却每每要评选“最优秀”“我最喜爱”,实在勉为其难。
由精品到粗品到赝品,跛子里面拔将军,自然成了不能承受之重。为了维系既有的辉煌,维护某些牛人的垄断地位,不得不上下其手,以至于“多年来评选结果与实际不符”。因此,早有人主张取消央视春晚的节目评选。事实上,就连春晚本身同样面临生存危机。在互联网广泛应用,自媒体日益发达,公众自我抒情自主表达自由思考,娱乐休闲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若依旧走不出政治传声筒的窠臼,创新乏力,年年花相似岁岁人相同的春晚,被边缘化将为期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