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经央视春晚宣传组证实,龙年春晚将取消“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央视表示,取消评选的原因是多年来评选结果与实际不符,并且对今年“回家过大年”的主题没有意义。(11月14日《北京晨报》)
之于一场泛阶层化的精神大餐,任何规则的修订,都注定会引发舆论的热议。同“春晚零广告”一样,“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的取消,虽来得突兀,却又迎合了公众的情绪。
没有谁愿否定节目评选的善意,甚至,每一次神圣的投票,都象征着对这场宏大的精神大餐的评价和表达,于公众而言,这是一次严肃的参与。但是,评选的生命在于公信,而票选结果与实际观感间的宏大落差,以及那些由“得奖专业户”、“常胜将军”引发的暧昧,早已让春晚节目评选变成了难以服众的荣誉式加冕。正因如此,对评选的废止,虽然终结了延续20年的评选传统,却因为对公众情绪的及时回应,而赢得了近乎一致的好评。
但是,要看到,节目评选终究只是春晚的一个分支,人们围绕此而展开的评价,往往或多或少地掺杂了对春晚的情绪和认知。取消节目评选,如果上升到整体的层面,可以理解为对有早已固化的春晚规则的一次微小的变更。因而,舆论对取消评选的认可,在于对一种名实不符、公信式微的评选模式的终结,更在于对春晚能够破除陈规陋习的肯定,而这种肯定,是超出了取消节目评选本身,而上升为对春晚改革求变的一种认同。
不变的面孔,雷同的节目,按部就班的流程与环节,春晚刻板化的叙事方式,历来为公众所诟病。而一直以来,任何有关春晚的改革,都停留于空洞的传说,即便是那被嗤之以鼻的节目评选,都依旧在质疑声中坚挺地存活了二十载。于公众而言,当对春晚褪去了最初的那种欣喜与悸动,剩下的唯有疲倦的审美,和对春晚改革不可期的一种惆怅与失望。所有的这些情绪,经过了持续的积蓄铺垫,让人们对任何一次关乎春晚的微弱改革都饱含期许。而当取消节目评选以一种改革的姿态袭来时,即便只是浅层的诊治,却还是成为了情绪释放的出口。因而,人们的赞许,与其说,是对公信式微的评价体系的否定,毋宁说,这是对春晚墨守陈规的曲线抗议,以及对春晚求新求变的一种期待的表达。
社会的线性发展,审美的日渐多元,春晚文化与时代的脱节,是无可置喙的事实。那些不合时宜的,终将被历史所淘汰,这是万事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走过20年,从庄重、权威滑向失真、失信,适时的终结,让人们看到了对春晚游戏规则重塑的契机。人们藉取消评选这一微末的窗口,所完成的情绪表达,才是真正值得春晚制作者所思考的议题。
我们需要一台怎样的春晚,这或许是一个争议而又粗放的命题。但从公众之于取消节目评选的理性评价之中,可资肯定的是,理想中的春晚,一定是不甘于墨守陈规的春晚,是积极求变的春晚,与时代发展紧密勾连的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