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为“草根”圆梦的舞台越来越多了,《中国梦想秀》、《中国达人秀》、《我心唱响》等近期热播综艺节目个个都准备了“催泪弹”。但是哭多了也累呀,有观众就质疑节目组有意煽情。记者就此采访,电视台并不讳言煽情,但也表示在努力避免观众审美疲劳。(6月16日《新京报》)
眼泪越来越汹涌的同时,质疑的声音也并非没有,“看综艺本意应该快乐,但现在每周都要哭,心好累啊!感觉电视台不把我们搞哭,就不甘心一样!”,更有人认为,“节目组请的煽情嘉宾是托儿”,对此,《中国梦想秀》制片人蒋敏昊回应说“煽情是节目制作必需的手法。”真的如此吗?
在信息过剩的时代,相对有限的受众注意力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正成为所有媒介追逐的对象。在媒介日益走向市场化的今天,收视率、收听率、发行量往往以硬指标的形式决定着媒介的生存命运。那么,从煽情到故意煽情再到几乎成为不少电视台的“法宝”,我们看到了什么?在笔者看来,所谓“故意煽情”就意味着对营造虚假娱乐环境的膜拜,而这除了能达到一定的眼球效应外,社会效益几乎可以说是零。
“故意煽情”背后的一个链条是:制作者对某种情感的强调和渲染形成了虚拟环境——陷入其中的公众是快感享受而非真正感动——逃离社会现实——恶性循环得以形成。道理很简单,一个被故意渲染、故意营造的环境是不可能出现真正的“情感”的。
如此种种,在笔者看来,都是选秀进入“垃圾时间”的隐喻。选秀节目以打造平民偶像的口号,吸引了一大批不同年龄层的拥有成名梦想的人,也将数以千万计的观众锁定在电视机前,制造了一场红遍大江南北的娱乐盛宴。这是审视“故意煽情”的大背景。刻意煽情场面的安排,把原本作为发泄渠道、释放压抑的娱乐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强制,归根结底是满足了资本和利益的需要。
对“故意煽情”的深度观察可知,选秀已经不是一个大众娱乐或者娱乐大众的问题,而是成了一种强制需要,成了一种表演,所谓的草根、平民,在这里都成了空洞的符号,了无意义。概括地说,选秀节目的娱乐功能已经被遮蔽,营销的功能被过分凸显,成了资本运作中衍生的休闲工业的一种变体。
换一个角度来说,选秀作为一档时尚节目,如果不走深度路线它必然会被新的时尚节目所取代,但是,从本质上说,选秀的本质决定了它无法走上深度,也正因为如此,滥情主义成为唯一选择。不过由此却是审美疲劳的显现。也正因为如此,选秀节目“故意煽情”进入了舆论视线,成为选秀进入“垃圾时间”的明证。
流行文化,一旦真正流行起来,它就是货真价实的商品,对于选秀来说,同样如此。电视提供的无非是吸引市场和资本的传播平台,当选秀真正成为一种商品,可以被注册、被冠名后,市场的力量已经被放大,成了发财工具、捞钱机器,无论哪种选秀节目都隐藏着赤裸裸的利益动机,不管你注意到没有,哪怕你是有意忽视,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学者波兹曼对商业背景下文化的发展充满了忧虑,“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商业化将文化的情感升华,道义和道德的教化功能大大压制,而将官能娱乐的功能大大强化”。如此一来,在这场既无多少精神内涵又几乎丧失了观赏价值的秀场投机行为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唯利是图,更是还未壮大便要消失的选秀“垃圾时间”。 (朱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