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19个代表作,昆曲艺术荣登榜首。它为昆曲的保护、传承带来了重大的契机,也为昆曲的振兴、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上海昆剧团在这十年中更是卯足了劲,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大贡献。
“非遗”十年,是保护昆曲传统的十年。保护遗产,需要花大力气“向后看”。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需要尊重传统,而传统同样存在多元的内涵。“非遗”的意义正是提供了一个让人能够驻足传统、反思传承的大好契机。十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昆曲保护的投入,保护这个古老剧种的有效机制和工作体系逐步建立。上海昆剧人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自觉,抓紧对昆曲文物和历史资料进行挖掘和整理,一批濒危的经典剧目得以抢救复生。四本《长生殿》、三本《牡丹亭》的上演享誉海内外。精华版《长生殿》在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上夺得优秀剧目奖,2010年又荣获文化部文华大奖的榜首。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邯郸梦》、《紫钗记》、《南柯记》)的集结上演,在传统剧目的建设上占领了至高点。上昆还复排昆剧名剧《十五贯》,整理改编了《蝴蝶梦》,又挖掘抢救了大戏《寻亲记》和《乔醋》、《势僧》、《长亭》、《盘夫》、《离魂》、《花婆》、《楼会》、《辞朝》、《界牌关》、《瑶台》、《花判》、《出罪府场》、《饭店》等十多个传统折子戏,使一些几近湮没的传统剧目重新放射出耀目的光芒。
近五年来,上昆还先后为蔡正仁、岳美缇、王芝泉、梁谷音、刘异龙、计镇华、张铭荣和张洵澎八位国宝级演员举办了当代名家艺术传承系列专场演出。在各专场演出中,老艺术家都使出浑身解数,亲自定剧目、选弟子、找搭档,出演最拿手的折子戏……这件事坚持了五年,锲而不舍,殊为难得。八场演出,犹如八颗夜明珠,展示了当代昆曲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既总结了他们的艺术成就和表演经验,又为青年演员留下了一笔活的遗产,此事惠及后人,对于昆曲的传承功德无量。据悉,方洋、张静娴两位艺术家的专场也在积极筹备之中。
“非遗”十年,也是新人辈出的十年。上海昆剧团重视老将,又不薄新秀。他们推出“五子登科”——上昆青年艺术家传承系列演出,为张军、谷好好、吴双、沈昳丽、黎安、余彬、袁国良等青年艺术家举行个人专场。青年演员又向老艺术家学习了《太白醉写》、《题曲》、《写本》、《酒楼》、《望乡》、《定情赐盒》、《哭监》、《闹天宫》、《别母乱箭》等多出传统折子戏和《血手记》、《司马相如》、《十五贯》、《绣襦记》、《占花魁》、《玉簪记》、《邯郸梦》等优秀大型剧目。老当益壮的王芝泉、岳美缇、张铭荣们,以当年俞振飞和“传”字辈老师为榜样,不顾路远,不计报酬,手把手地带教上海戏校昆曲班学生,现已涌出了翁佳慧、张莉、姚徐依、倪徐浩、钱瑜婷等一批闪亮的新星。在老一辈昆曲艺术家的亲授哺育下,一代昆剧新人成长为台柱子,顺利接过了振兴昆剧的大旗。我们欣喜地看到,按照现有的人才层次结构,昆曲人才在今后二、三十年里不会有断层之虞。
昆曲遗产的传承,当然还要向前看。既要继承传统,又不能抱残守缺、光吃老本。还是这样两句话: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继承。《司马相如》、《班昭》、《伤逝》、《琵琶行》和《一片桃花红》等一批新创剧目的上演,都是在尊重和坚守昆曲本体特征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审美观念和情趣,同样受到专家和群众的热烈欢迎。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世界各国的演出竞相登场时,上海昆剧团发起组织了一次“古戏薪传”的演出活动,把福建梨园戏、山西上党梆子、川剧这三个古老的“非遗”剧种的顶级艺术家请到上海来,和上昆名家一起同台连演三场。川剧《醉隶》、《思凡》,梨园戏《大闷》、《裁衣》,上党梆子《杀庙》、《惊疯》,昆曲《借茶》、《乔醋》等15出传统经典折子戏争奇斗艳,倾倒了上海观众。四个“非遗”剧种联袂登台,古曲悠扬,为展现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文化的多元与包容,产生了影响深远的“蝴蝶效应”。
“非遗”十年,昆曲已逐步摆脱困境。昆曲现在不再寂寞,而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昆曲不再孤芳自赏,正走进大学,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知音。如今,欣赏昆曲不再是少数文人雅士的专利。十年来,上海昆剧团已到学校、社区、乡镇演出并举办讲座300多场。昆曲剧场里,这几年黑发观众渐渐超过了白发观众。不少大学生以欣赏昆曲为时尚,为艺术情趣高雅的标志。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过去说,此曲只应天上有;现在是,今日人间处处闻。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昆曲如一株兰花,以其淡淡的幽香,正日甚一日地滋润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性情。十年辛苦不寻常,十年成就更辉煌。如果说,过去的十年是值得赞颂的;那么,展望未来,昆曲这个国之瑰宝的前景将是无限美妙的。(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