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九元:2013年台湾经济发展评述

时间:2014-08-15 15:42   来源:中国台湾网

  2013年的台湾经济总体而言,未出现如年初预期的出现全面复苏,反而持续进入低迷状态,尽管对外贸易表现“差强人意”,但内需市场“乏善可呈”,复苏力道微弱,呈现出明显的“闷经济”特征,以至于能否“保二”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较年初的相对乐观情绪形成较大的反差。从前三季度看,台湾经济成长分别为1.62%、2.49%、1.58%,总体不理想;而四季度由于受海外订单增加的带动,出现2.95%的成长(原预期为2.92%),由此达成全年2.11%(概估值为2.19%)的总体增长率,最终实现“保二”目标。

  一、研究的背景

  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经济衰退给台湾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冲击,也引起了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对台湾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考和争论。较一致的看法是,台湾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创新经济”,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从而为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推动力。对于台湾而言,开放条件下的产业结构转型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促进产业价值链的攀升,或者说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以获取更多的国际分工利益。从新兴经济体的实践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电子信息产业等所谓“新兴产业”已经逐步由创新竞争阶段转向成本竞争阶段。台湾则依托中国大陆的投资环境和廉价劳动力禀赋优势有效提升了国际竞争力,延长了产业发展周期。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市场,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仍然是电子信息产业等新产业的主要市场。因此,台湾自1990年代后的持续发展正是在有效链接两大市场的前提下实现的。当代国际分工的主流是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价值链分工或者产品内分工。与产业间分工或产品间分工不同,在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各经济体专业化生产产品价值链的特定环节,国际产业转移也表现为生产环节的转移而非整个产业的转移。而台湾由于缺乏对于全球价值链核心环节(关键技术与市场掌控能力)的把握,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容易被后来者所取代或赶超,从而极易受到国际经济景气的影响和冲击,自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台湾经济发展的实践在多次印证了这一点。由此,也显示出台湾经济应对调整的方向与路径。现阶段,台湾经济的发展关键就在于尽快突破相关的瓶颈制约,而两岸合作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二、2013年台湾经济发展态势

  1、工业增长缓慢,服务业冷热不均

  2013年,台湾整体工业增长缓慢,主要产业仍未摆脱亏损的阴影。全年工业与服务业仅较2012年增长不到1%。制造业受此影响,总体呈现出“前低后高”的态势,根据台湾经济部的数据,6月份工业生产指数99.45,出现0.43%的负成长,连续5个月的衰退。其中制造业生产指数99.43,负成长0.55%。制造业四大业别中,信息电子工业为-0.86%,金属机电工业年-4.00%,化学工业为3.60%,民生工业为1.78%。到12月份,在外销增长的带动下,台湾工业生产指数月环比则增长3.18%,而全年的工业生产指数微增0.72%。

  服务领域不同行业之间表现差异较大,内需型服务业(商业零食批发、房地产等)的表现不佳,而与境外旅游、尤其是大陆赴台旅游因素相关的行业,如金融业保险、旅游业与航空运输业等则较为“抢眼”,全年境外赴台人数突破802万人次(其中大陆218.9万人次,其中个人游52.3万人次,成长174%),达到预期的104%,创历史新高,并带动岛内相关消费的提振,成为2013年台湾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受此激励,台湾提出2014年吸引境外游客900万人次的目标,显示境外旅游所带动的消费已经成为带动岛内经济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