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柚、释迦、柳橙……地道的台湾水果在2010年的元旦期间摆上了京城多家大型超市的新年专柜。除台湾水果外,其它北京企业引进的台湾产品也将于今年陆续进入北京市场。(网络资料图)
阅读提示:1月13日,大陆有关部门公布大陆多省市、各行业协会、供销社等赴台采购的统计数字,助力台湾经济发展。台当局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回应,指大陆说法“夸大”。大陆采购团一片好意,帮助台湾缓解危机,度过困难,为何竟换来“夸大”甚或“口惠而实不至”的指责?
台湾“外贸协会”1月28日出炉的统计结果表明,台湾去年外销大陆的订单,上半年同比下降25.2%,下半年一转而变成增长25.9%,全年仅小幅衰退2.4%。“外贸协会”指出,这其中,大陆采购团150亿美元的大手笔功不可没。
来自对岸的数字让人舒了一口气,因为金融风暴中雪中送炭本就是大陆的初衷,也因为不久前,大陆统计的采购成果遭到了台当局两岸事务主管部门的质疑。
1月13日,国台办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曾给出大陆版的统计数据,与台湾“外贸协会”的统计差相仿佛。他说,2009年以来,大陆多省市、各行业协会、供销社等赴台采购,金额约140亿美元。这项措施,让台湾连续6个月下降30%的出口止血回升,9月转为正增长,11月增长率高达47%。
令人意外的是,台当局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当天下午发新闻稿回应说,国台办说法“夸大”,因为台湾去年出口金额为837亿美元,仍较上年减少158.7亿美元。新闻稿直言,“有关台湾出口、产业生产、就业、企业以及广大民众都从中受益的说法,显与实际情况存在落差。”并且,吁请大陆方面加快落实采购实绩,“以免予外界有说多做少或口惠而实不至的负面观感”。
大陆采购团一片好意,也确实下了大订单,为何竟换来冷冰冰的“夸大”和“口惠而实不至”?
有关当局的话,经不起推敲。台“陆委会”依据台湾去年对大陆出口总额下降,便说采购团效果“夸大”,其实总量下降,是金融风暴之罪,大陆采购团实在是缓解了危机。去年下半年台湾出口受采购团之惠,才由猛跌转为急升。试想,若采购团不曾赴台,少掉这150亿美元,会是何等惨状?
台有关当局在新闻稿中强调,大陆组团来台采购属于经贸交流及厂商间的商业行为,大陆采买台湾的优质商品,符合供需双方利益,达到互补互利效果,并非台湾单方面受益。此话不假,但是,若仅仅按市场法则,大陆企业为何不转向面板龙头韩国采购呢?
有关当局对大陆的指责,也引发岛内舆论的不同看法。台湾中央日报网络版连发点评文章,批评有关当局回应不当:“自从大陆大规模采购团来台之后,台湾出口逐月下滑的势头确实逐渐缓解,对大陆出口也明显增加。根据统计,台湾出口至大陆的动能正逐步恢复至金融风暴前的水准。”“更重要的是,如果不是大陆采购团来台大量采购,在台湾对美国、日本出口仍不见起色的状况下,台湾的贸易必然比现在惨得多!经济上所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也势必更加严重!”
文章认为,在韩国也积极向大陆推销面板,并对台湾业者造成威胁的形势下,大陆选择向台湾采购,符合其所实行的“同等优先”原则,使两岸互蒙其利。
实际上,马英九赢得选举,一个重要的原因,其两岸政见获得大多数台湾民众认同。马上任以来,两岸经贸快速发展,三通基本实现,陆客踊跃赴台,给台湾经济注入强心剂,两岸开放正是马当局最大的政绩。有关当局否定大陆采购团的功劳,无形中也否定了马当局辛苦赚来的政绩。
有岛内媒体人指出,有关当局的回应没有事实依据,却语气不善,是心态问题。他们的话,恐怕是讲给在野党听,是在讨好绿营。
岛内某些绿媒就常常散布这样一种论调,开放的两岸政策只让大企业或炒手获利,小老百姓无利可图。台有关当局的说辞,正好呼应了这种论调。在两岸互动日益频繁的今天,台有关当局依然秉持陈水扁时代的思维,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有害无益。
针对上述论调,马英九1月27日接受采访时提出反驳:“这样的说法非常不公平”。他说,只要去问问六合夜市卖木瓜牛奶的老板,就可以知道开放陆客来台观光后,小吃摊的生意成长三成。
大陆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策不会改变,照顾台湾同胞的政策不会改变。今年,新的一波大陆采购又已启动。1月20日,工信部下属的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率领海信、海尔等九大彩电企业,与台湾友达、奇美电子与华映三大面板厂又签署了53亿美元的采购合约。面板巨头奇美的董事长廖锦祥表示,奇美电子原来在大陆的面板市场金额仅有9.2亿美元,现已达原来的2.5倍,大陆市场已占奇美液晶面板产能的37%左右。
大陆赴台采购只是两岸经贸的一部分。今天的台湾外贸出口,40%输往大陆,且大陆市场仍在成长,加上越来越多的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将来的陆资赴台,若ECFA再如期签订,两岸经贸往来日益密切,效益大到难以估量。
近些年,尤其在金融风暴袭卷全球之时,大陆经济持续发展,全球得益,何况台湾乎!(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