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视点:风灾下的台湾:感伤、感动、感恩

时间:2009-08-17 08:47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一场台风,见证了台湾山水的脆弱,见证了台湾社会的有情有义,见证了两岸同胞的深情厚谊。上周的台湾,就是在这样一种交织着感伤、感恩、感动的情绪中度过。岛内媒体一周的聚焦,让人们看到了灾难中凝聚的人心,看到灾难中显现的人性,也看到了灾难中不和谐的政治口水,但正如《联合报》感叹的:先放下其它吧,此时此刻,只有赈灾救人这件事最重要!

  感伤:灾难中的悲痛反思
  
  为何大风便成灾?在伤亡人数与日继增的感伤中,岛内媒体对这一问题的反思,萦绕在人们心头。台湾《联合报》10日社论指出:莫拉克提醒台湾,过去做的防台风、土地保安、治山防洪等的努力是不够的,甚至逻辑不通;从土地安全、环境保护乃至于土地利用都须重新审视,否则辛勤累积的建设可能不够一个台风的消耗。

  台湾《新生报》12日社论认为,除了要做到不会雨大了、过量了就淹大水,台湾还要坚定的做到,让我们的每一块土地都更踏实、更细致、更有特色,这样我们生活在这块土地才会更有自信和自在,才能吸引更多岛外游客慕名而来。

  台湾《工商时报》13日社论说出了愿望:希望马英九能成为今天的诺亚,建造一个宛若方舟的水土保育计划,如此台湾才有希望在这个天候异常的年代全然得救。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14日文章则认为:怎样消灭贫穷,以利诱之,既让每个人能够享有安全的生活条件,也让泥石流不断的大地山川能因为人群离去而得到休养,才是整个台湾真正的“平衡”之道。

  感动:强韧的台湾人民

  天地无情!但台湾是个情感丰富的社会,正如《联合报》15日社论所说:台湾人是强韧的,总在最哀痛之时,绽放人性最良善的本质。“九二一”大地震后如此,“八八水灾”后亦复如是,“此时我们都是南部人”,人溺己溺,岂有彼此?台湾爱心全方位动员,刚由金融风暴走出的大企业与民众慷慨捐输、集资购买物资送入灾区;也有热血民众发起“北血南送”,以捐血展现关怀。在在证明:台湾最宝贵的,是悲悯的人心。

  台湾《中国时报》14日社论指出,家园破碎的伤恸中,仍有很多无名英雄坚守在救灾岗位上,牺牲时间、精神以至于生命,对这些人,我们感谢、珍惜,更应该为他们祝福──是他们的不眠不休,是他们的坚持努力,是他们的不离不弃,让灾民的漫漫长夜有了光明的可能,让灾区在柔肠寸断里见到了温柔守护。

  台湾《联合晚报》12日社论则认为,文明社会不能全依赖个别牺牲或“高贵的人性”来救灾,这次暴露出台湾的行政体系的救灾效率不佳,都是政治发展落后于社会需求的证明。希望那些在第一线救灾的英雄们的付出能唤醒台湾行政体制的麻木不仁,亡羊补牢,他们的牺牲才算有了价值。

  感恩:患难更见同胞情

  台湾的灾情自然也牵动着大陆同胞的心,连日来,大陆掀起的捐赠热潮一波接着一波。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13日评论文章说:无论来自世界哪一个角落的捐款,都值得欢迎和感恩;但诚如台湾各界对四川汶川地震灾情的捐款,是大陆来自海外捐款最多的一样,这次大陆各界对台湾灾情的捐款,也远远超过海外的其他地方。因此,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是任何人都歪曲不了的客观事实。民进党、台联党及其它“台独团体”此刻未敢像平时那样,任意指控大陆捐款是“中共统战”,由此可见两岸人民互表善意,必使偏激势力无法见缝插针。

  该报14日社评更进一步指出:两岸血缘相同、文化同源、语言相通、地理相近,原本就应相互扶持、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在遭受天灾袭击之后更是患难见真情,相互伸出援手,协助对方度过难关,未来双方理应秉持同胞情、民族爱,相互扶持,共同开创两岸中华民族的新世纪。

  感触:灾难中的不和谐

  正当台湾各界全力救灾之时,“独派“团体却在网上挑起意识形态对立,特意制作台湾企业及知名人士去年四川地震捐款清单,逐一点名逼捐。香港中评社14日评论指出,经历了全球金融海啸,台湾没有多少家企业的盈收情况比川震时好;即便如此,不少台湾企业依然拿出巨款赈灾,他们尽了社会责任,却因为拿出来的钱没有比川震时的多而声誉遭到攻击。看到这样“有计划”的逼捐行动,让人感慨,怎么能为了政治目的,把社会价值观扭曲到这样地步?

  至于部分民进党人士引发的“政治口水战”,《联合报》10日社论感叹:先放下其他吧,这种时候,没有余地去容忍互相指责谁救灾不力,没有余地去听蓝营和绿营争辩是谁阻挡了治水预算。“待重头收拾旧山河”的工作庞杂无比,后续还有多少危桥要重建,多少山坡地要整治……大家必须同心协力!(赵静)

浏览精彩评论 点击进入评论频道

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