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治社会——在从容与焦虑间锤炼

时间:2010-11-22 09:34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台湾《联合报》21日刊载社论说,焦虑与猜疑是台湾政治社会的主要情愫。从扁案的周转起伏,民众回看这些年来的变化,也许更能体会如何从容看待台湾民主法治的成长与发展。台湾经过焦虑锤炼后应该会更强韧与更恒久。

  

  全文摘编如下:

  

  2008年11月11日陈水扁被收押,2010年11月11日扁案定谳。台湾《联合报》21日刊载社论说,早先,不知扁案何日是终期尽头之时,总以为势必如陈水扁所说“在二三审之间徘徊”,民间充满焦虑与愤懑;如今三审落槌,发现也只不过是两年光阴,“世纪大案”已告定谳。

  焦虑与猜疑是台湾政治社会的主要情愫。焦虑就是等不及,猜疑就是不信任。但从扁案的经历来看,台湾这个浮躁的社会,未来对民主政治的发展演进,也许应当多几分耐心与从容。

  两年前,当陈水扁首度遭到羁押,谁也无法预测案子将如何发展;陈聪明主导下的特侦组放不开手脚,加上黄芳彦潜逃,向瑞士索回汇款又枝节横生,乃至周占春的无保纵放等,都让民众对司法体制疑忿交加。然而,如此波折迤逦地一路行来,至少已有部分扁案在舆论喧嚣中终告定谳,不算走得太离谱,至少未太偏离法理及民意所认定的公义。

  两年的时间,民众的感觉是漫长难捱的;但就司法而言,两年却是高效率的表现,也是完成程序的必要时间。这段期间,不少人把焦虑与猜疑转投向马英九,认为他助长了司法人员的观望与延宕。但试想,其间只要马英九曾就扁案细节稍加过问,或对任何司法单位或司法官员作出指示,不仅“政治干预司法”的罪名立刻会加到他头上,且整个司法的公信力亦将因此而遭到毁灭。如此一来,扁案的判决,也就无法像如今这样,被各界以平常心接受了。

  经过两年侦审,曾经不可一世的陈水扁终须向法律低头,一向雄辩滔滔的民进党也嗫嚅无言以对。站在两年的时间跨度上,大家可以看到台湾法治的进程虽非一帆风顺,却仍在稳健前行;即使不如想像中快速,却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就已在眼前实现。

  数月前,民进党还把ECFA指为马当局“祸台殃民”、“丧权辱台”的恶行,如今却已绝口不提;毕竟时间能证明一切,这样的变化,不也正是台湾坎坷崎岖的民主道路上的一个进步景观?再以花博的“空心菜”为例,原本以为是一个天大的弊案,结果经几日澄清沉淀后,却发现竟是一场政治闹剧。甚至像周占春这样立场鲜明的法官,在当前的台湾社会亦具社教意义;扁案因周占春的曲折,至少证明了“法院不是国民党开的”。更别说,陈聪明及叶盛茂等受到议论的司法官员亦终于在体制内受到清理,保全了体制的独立与完整。

  另一个例子是四年前的红衫军。当时百万红潮在凯道上汹涌围城,最后和平退场,而陈水扁却坐在玉山官邸冷言讥嘲。表面上看,红衫军败退,陈水扁巩固了他的权位;但只要再将时间延长一年半,“立委”选举及“总统大选”中展现的民众意志,叫民进党政权黯然下台,继而让陈水扁今天伏倒在司法审判跟前。倘若红衫军当时冲入了“总统府”,2008的“总统大选”必受伤害,今日的扁案定谳也就变质走味;他日恐怕更会换另一批群众冲入另一“总统”主持的“总统府”。

  台湾是一个被政客利用民主春药催化的社会,对民主过多的期待,也换来过多的焦虑与猜疑;从扁案的周转起伏,民众回看这些年来的变化,也许更能体会如何从容看待民主法治的成长与发展。台湾经过焦虑锤炼后应该会更强韧与更恒久。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