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盐产业文化传承应与观光结合

时间:2010-10-27 13:59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台湾云嘉南滨海风景区管理处长张政源,日前到台南县府拜访,表示有意接手台湾盐博物馆,并扩大为盐业文化园区,县府对此乐观其成。台湾《中华日报》今日刊载社论表示,盐博物馆保存传统制盐产业及盐分地带文化,颇具观光特色,若能纳入岛内风景区体系,对带动观光发展应有正面效益。

  

  全文内容如下: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自古以来就是生活必需品之一,它是组成人体细胞的重要物质,能调节人体水份含量与酸碱平衡,是制造美味的调味料,也是天然的防腐剂,更具有消毒、杀菌等功能。根据研究,盐的用途多达一万四千多种,食品、化工、冶炼、陶瓷、医药等工业,样样离开不了它,可谓妙用无穷。

  在远古时代,盐是非常稀罕贵重的东西,古希腊人用盐当货币来交换奴隶,古罗马人称之为“有益健康的结晶体”,罗马士兵薪饷的一部分是盐,英文 Salary(薪水)的字根,就是盐的意思。《圣经.马太福音》说:“你们是世上的盐,世上的光”,以盐和光做比喻,来勉励基督徒要有好的行为表现。

  中国早在五千年前,就已开始用海水制盐,汉武帝时设“盐务官使”,专司盐政,禁止食盐私营,唐代则设“盐铁使”,此后各朝代大多将盐视为民生重要物资,实施专卖制度。台湾四面环海,明郑时期参军陈永华引进“淋卤晒盐法”,在万年州海边“濑口”地区辟盐滩晒盐,开启台湾盐业的先河。

  台湾制盐产业历经三个世纪发展,曾有非常庞大的规模,对民生经济极具贡献。但因本土晒盐成本高昂,无法与进口盐竞争,“经济部”实施盐业自由化政策,开放盐自由进口,公营的台盐于2010年停止人工晒盐,辅导盐工转业,翌年五月机械晒盐也喊停,特别在七股盐场举办“再会吧!我们的盐田”纪念活动,采收最后一批盐,为台湾三百三十八年晒盐史画下句点。

  台盐晒盐产业歇止之前,台盐公司即实施逐步缩减晒盐规模、赴海外投资盐场、盐产品多样化、企业多角化等经营策略。为朝向文化与观光转型,更投资新台币二亿元兴建台湾盐博物馆,但在营运成本考量下,随着减资作业把该馆缴回“公有财产局”,交由台南县政府代管,再由县府委托民间经营。盐博馆是台湾唯一有关盐产业的主题博物馆,两座盐山外观,就像白色金字塔矗立在盐田间,而且展出内容充实,能让参观者体会盐的重要与盐民的艰辛,极富参观价值。

  可惜内涵丰富的博物馆,多年来一直经营得很辛苦,主要原因可能是地点较偏远,且因盐博馆与七股盐山相距仅一百公尺,却分属两个单位,入场参观必须分别付费,很多民众大老远来一趟,大多选择门票较便宜的盐山参观,盐博馆便过门而不入,少了游客捧场,营运当然难有起色。

  台盐民营化后,台湾盐业龙头的地位未变,对盐业文化传承不容推卸。当初因成本考量将盐博馆交出,如今台盐已是个赚钱的公司,如能取回经营权企业化经营,对发扬盐业文化绝对有加分作用。若台盐没有兴趣,盐博馆由云嘉南风景区管理处接手,搭配当地渔盐、舄湖、赏鸟等观光资源,对带动滨海观光也是不错的选择。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