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贞昌及蔡英文在民进党“总统”初选竞技中迟迟拿不出有效的两岸政策,受到多方质疑。美国《世界日报》16日刊载社论,用“回避”与“暗箭”来描述民进党初选现象的两大特色。社论指出,民进党不断调整其政治论述,从对“抗性台独”、“显性台独”,渐变而为“和平台独”、“法理台独”,再变为蔡英文口中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这当然是隐藏立场和意图的变态。
全文摘编如下:
民进党“大选”提名初选制运作进入第二场的电视政见发表会,由于参选人中的蔡英文和苏贞昌均志在必得,另一位许信良则以发抒个人意见为主,整个局面应呈两强一弱态势;但前两位发表政见时,均侧重岛内民生议题,而不及敏感的两岸;许信良则谓:“一中原则”为全球共识。若论高调和低调,可谓“一长两短”。这是民进党初选所呈现的特异现象,也是岛内政治生态的另一侧面。
以蔡、苏、许三人的论述清晰度而论,蔡、苏两人均无具体政策,感触多、批评也多,但可见诸实践的承诺少,可谓不着边际。单以两岸未来的走向论,甚至拒绝给出明确的论述。台面下的运作则不时传出“暗箭”。许信良遭遇竞选经费从那里来的质疑;苏贞昌则遭指控蓝营暗助;蔡英文则享有“唯一支持”的文宣。等到苏贞昌公开要求“到此为止”来回应时,民进党标榜的团结表象就被戳破了,而这只会拖累民进党更见沉沦。
是以要描述民进党初选现象,“回避”与“暗箭”可谓两大特色。“暗箭”当系出于竞争乃至斗争需要。至于手法是否光明,以其不具名,等同暗算;再论心态是否磊落,因事后无人愿意承当,迹近怯弱。此时选民就有必要认清操弄者的路数,究竟由谁得利。
至若“回避”两岸议题,则不出“避重就轻”的考量,或存心“潜遁”。“暗箭”可以伤人,企图心愈强而无自信者就会有此选择。“回避”无异拒绝讨论,以免自暴其短,既是退怯自保也是示弱,若其立场不变,则兼具欺敌的效果。
不论回避和暗箭施之于两岸议题,则更见显豁。而此又和岛内的政治生态和现实息息相关。今天的民进党之于两岸关系,以及能和执政的国民党作出有效区隔的分歧。民进党舍“台独”的正面论述不谈,偏致力于主攻国民党“亲中”,当然意在转化外部矛盾为内部矛盾,以期建构“亲中必然卖台”的结论。但这还要通过谁才是两岸经贸的获利者的命题来转嫁,即执政的国民党只是为财团和既得利益者服务,却置民生经济于不顾。
而这正是解读民进党初选阶段蔡、苏两人政见之于两岸论述所以会选择“回避”,在政见表述时,均选择转移矛盾的共同背景。政治论述的转移,特别是论述主轴的转移,若非出于认识上的提升,就是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今天民进党隐藏“台独”论述,当然和威权时代受制于政治高压不同,原无隐藏的必要,论究其原因当然和今天两岸情势的转移直接相关。
隐藏“台独”论述,不论是以主体性或法理性替代,或宣称台湾早已实质“独立”,当然都是出于追求现实利益的妥协。民进党深知,就两岸现实和发展势头而言,只要喊出对抗性的“台独”论述,必然立即成为少数,若进一步追问选民,是否愿意为“台独”牺牲个人利益,相信除了极少数无法自我转圜者,大概都会拒绝为“台独”承受利益损失,遑论牺牲,况且显性“台独”支持者正在大量流失。
而这也是两岸正式接触以来,民进党即不断调整其政治论述,从对“抗性台独”、“显性台独”,渐变而为“和平台独”、“法理台独”。再变为蔡英文口中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这当然是隐藏立场和意图的变态。
蔡、苏两人起始均拒绝两岸经济合作协议;此时却想选择性接受。但若拿“一个中国”的原则来检验,不论蔡英文或苏贞昌都回避表态乃至顾左右而言他。当许信良在政见会上喊出“支持一中原则也是全球共识”时,不论蔡、苏或马英九非仅无从回避两岸议题,看来还得要有清楚表述。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