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所长石正方16日在华广网刊文指出,两岸关系是影响台湾岛内政局的重要因素,是民进党终究要直面的严峻考验;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是不可逆的时代潮流,能否理性审视和客观对待进而重构自己的两岸关系理念,不仅关系到民进党能否重新执政,更关系到民进党的长远发展。
全文摘编如下:
近日,台湾岛内舆论炒作“共谍案”及一些“独派”政客与绿色媒体硬把台商在大陆赚的钱“抹红”成“中资”,把台商返台投资行为抹黑成“中资买台湾”等,实际上都是剑指两岸交流。
抹黑两岸交流,混淆民众视听,是绿营赚取选票的一贯策略。从陈水扁时期顽固坚持“台独”党纲,拒绝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大搞“台独”分裂活动,积极推行“去中国化”,致使两岸关系始终处于紧张与对抗状态,到民进党下野以来对于马英九当局顺应市场经济潮流和台湾民众呼声推行两岸开放政策,处处予以杯葛阻挠,对于“三通”直航和ECFA协议等显而易见利好台湾经济和民众福祉的议题,也是穷尽攻击抹黑之策极力反对造势以挑动民粹,谋取政治资本。
然而,面对过去两年多来两岸关系大发展的新局面,民进党并非完全无动于衷。2008年5月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两岸两会恢复协商,在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局面得以确立。随着两会协商诸多成果的具体落实,特别是直航“三通”的实现、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启动推动两岸关系进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历史新时代,而ECFA协议的签署生效和早期收获清单的落实,不但实现了两岸经贸交流向制度性一体化进程的历史性转折,而且为两岸其他领域交流提供了典范,促进了两岸社会融合和政治互信,也使得广大台湾民众对两岸交流的好处日益“有感”,拥护两岸交流,拥护台海和平成为台湾社会主流民意。面对马英九当局在两岸关系方面的“佳绩”和民意归属,民进党倍感压力,意识到一味“反中”、“反两岸交流”不利于其争取中间选民,因而蔡英文推动研议“十年政纲”,拟对台湾未来十年面临的两岸、能源等重大议题提出看法,阐明民进党对台湾发展的愿景,而重建“两岸关系”论述是其中重要的部分。
但事实上,民进党如坚持否认“九二共识”,则无法突破其在两岸关系方面的尴尬境地,也无法突破“逢中必反”、“逢马必批”的怪圈而因循陈水扁时期的老路。尽管五市选举前蔡英文曾表示若民进党重新执政会延续“前朝”两岸政策,五市选举后民进党内部包括蔡英文、陈菊、赖清德等人也都强调要理性处理两岸关系,但目前我们能够观察到的是,民进党还没有理性对待两岸交流的迹象,依然是极力抹黑“两岸交流”的一贯手法,如类同诬两岸“三通”为“木马屠城”的“共谍案”炒作如是,极力抹黑“台商”诬指两岸交流亦如是。
换个角度看,这一切实际上说明在2012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的政论上,两岸关系议题是民进党的软肋。
目前2012台湾领导人选战序幕业已拉开,民进党无法像在五市选举中那样回避两岸关系议题,而“台独”、“反中”的意识形态致使其面对两岸交流的日新月异却无法提出切合形势的两岸关系新论述。可以观察到,民进党无法回避两岸议题,则蓄意将民众焦点引向台湾社会阶层所得差距扩大而罪责执政当局,并刻意将这种贫富差距扩大与马英九当局的两岸开放政策挂钩,诬指两岸交流红利只是被少数人分享、台商“鲑鱼返乡”为“中资买台湾”等,从而挑动民粹,试图破坏两岸已有的互信。
其实,台湾因产业结构转型,社会发展所累积的各种社会矛盾,诸如社会分配M型结构、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拉大等等问题,早在陈水扁时代就已相当严重。而马英九执政后又遭遇世界金融风暴,虽然有赖于其两岸开放政策使台湾经济尽早复苏,民众信心得到提振,但两岸关系具有复杂性,两岸社会的长久隔阂和所积累的互信基础尚不充分,为民进党进行政治炒作提供了一定的空间。马英九当局虽然在两岸关系议题方面占据优势,但民进党抛出的民生议题——社会阶层所得分化问题,这一台湾社会经济结构性矛盾长期积弱、经济全球化和产经世代转换及当局政策不利(包括陈水扁时期的遗留问题)等因素综合作用而积重难返,难以短期内显现治理成果的议题,还是极具挑战性的。
但无论如何,两岸关系都是影响台湾岛内政局的重要因素,是民进党终究要直面的严峻考验;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是不可逆的时代潮流,能否理性审视和客观对待进而重构自己的两岸关系理念,不仅关系到民进党能否重新执政,更关系到民进党的长远发展。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