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2012人选将在4月底出炉,新春假期过后,各天王动作不断,有的积极争取出线,有的则借着参与防止被边缘化,最有实力的“两强”党主席蔡英文与苏贞昌鲜少同台,频频隔空擦出火花。香港中评社14日对此发表社评指出:但我们要不客气的说,这些都不是真议题,民进党能否赢得2012的关键是政策、态度,不是人选!
社评摘录如下:
台湾经过这几年来密集选举的洗礼,蓝绿基本盘已相当稳定,中间选民数量有限。以2008大选为例,当时民进党还身陷陈水扁家族贪渎案阴影,政党形象跌落谷底,谢长廷与苏贞昌搭档全台仍拿到544万多票,得票率41%。约4成的得票率是绿营目前在台湾的基本盘,选得再差也不致破4成,候选人个人特质影响有限。
这个现象主要是绿军选民习惯于“认党不认人”,去年底台南五都选举,高雄县长杨秋兴脱党参选高雄市长,纵使他执政满意度、声望居高不下,仍以惨败收场,即说明这个现象。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也曾分析,台湾的选举投票率愈低,对民进党愈有利,因为绿的支持者刮风下雨都会去投,蓝军支持者就不尽然,由此可见绿军选民的结构和蓝营是不同的。
民进党2012党内初选将采全民调,“两强”蔡英文、苏贞昌谁能获得提名还很难说。就之前的民调,蔡比苏高,但蔡领18%优存利率爆发后也曾被苏超越,吊诡的是,由于全民调的调查对象不限绿营支持者,在经验上,蓝军选民被问到时会出现“汰强挺弱”的反操作现象,年龄较长的苏贞昌反而会占优势。现在蔡、苏两人在两岸关系上并无突出的态度,不外是为因应初选民调所做准备,两人都小心翼翼避免犯错,不必寄望于蔡英文操盘的“十年政纲”会有大幅超越1999年“台湾前途决议文”之处。
在此大架构下,最近民进党内2012入场券的争夺战,其实只是绿军的“茶壶风暴”,重点是要拿什么政策出来,而不是谁出来。而且,光有政策还不够,还要看态度。根据过去的经验,民进党支持者除了“认党不认人”,更普遍有“含泪投票”的忠诚,大选期间拿出的两岸政策不见得就能一以贯之,2000年陈水扁的“新中间路线”不就是上任后一下子就烟消云散?
近来,民进党内两岸关系的氛围,呈现上冷下热,地方比中央理性的现象。党中央对两岸关系的杯葛并未改变,与绿营媒体一唱一合,动辄抨击马英九倾中,质疑台湾遭到大陆矮化,意识形态挂帅。而民进党执政县市,因地方民众对“陆客经济”、“和平红利”寄望甚深,则慢慢产生质变。在绿首长之中,曾邀请达赖访问、播疆独纪录片,原本态度最硬的高雄市长陈菊,甫上任就让“观光局长”陈盛山率团到北京推广旅游。两岸共同举行的“北京特色周”活动这几天也带着老北京小吃、艺文活动前进高雄,南台湾民众吃、玩之余赞不绝口,这都是一年前所无法想像的,没有高雄市政府支持很难做到。
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订23日率领大陆国企高层抵台进行“陆资探路之旅”,将参访云林、嘉义、台南、高雄等民进党执政县市,考察商机。国民党籍高雄市议长许昆源有一句话最经典,“高雄市政府如果不接待,我们来接待!”陈菊当然有压力,民选地方首长谁敢挡选民财路?随着陆客入台人数日多,自由行也将启动,民进党执政县市对两岸关系会趋于理性。
在选举政治底下,政权来自基层,唯有能满足基层民众需求的政党才能可长可久。民进党在两岸关系上,若存有中央、地方分扮“黑白脸”的想法,不但是不切实际,也不会成功,想要走“政经分离”路线亦有其极大局限性。
我们祝福民进党的2012初选之争平顺举行,产生最坚强候选人。但候选人的产生只是一个开始,认真面对民众需求,以台湾和平、稳定为念,放弃以意识形态杯葛两岸关系更是民进党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