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警惕周边国家强化军事同盟 最坚决的反战是备战
(一)
战争与和平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即使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提起这个话题,我们的心情也不轻松。
毕竟,那是人类经历的规模最大的战争:61个国家和地区被卷入,约20亿人口被殃及,数千万生命被夺走。无数家庭和个人的苦难、离散、屈辱、死亡、觉醒、战斗,直至胜利的故事,尽在其中。
忘不了,当年亚细亚的呻吟,欧罗巴的颤抖,横行大西洋的鬼魅潜艇,偷袭珍珠港的联合舰队,邪恶的轴心国贪欲无度,骄横的侵略者四面出击,整个世界笼罩在血雨腥风中。
忘不了,当年家园被焚毁,文明被践踏,法西斯主义犯下反人类滔天大罪。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后的疯狂屠城,与希特勒灭绝犹太种族的残忍屠杀,一样的惨绝人寰,一样的丧尽天良。
忘不了,当年斯大林格勒的血战,巴尔干半岛的游击,南亚北非的艰难反攻,华夏神州的全民抗战。国不分大小,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种族,为了和平,为了正义,全世界人民携手并肩,书写出慷慨悲壮的战争史诗。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第三帝国覆灭,欧战结束;整整100天后,即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完胜。
胜利,值得纪念;纪念,为着铭记。对于那段惨痛的血色历史,我们永远不能忘却。
(二)
和平渴望人人有,战争威胁时时在。回望当年,眼见日本军国主义登台,希特勒第三帝国兴起,从各国政要到普通民众,反战声浪不可谓不大,可战争还是爆发了。难道就没有什么办法或力量阻止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那些战争狂人的军事冒险吗?
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他在《昨日的世界》一书中,对两次大战前的欧洲有着全然不同的描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谁也不相信会有战争”。作家写道:“在当时社会名流撰写的重要文章中,没有一篇是专门谈论战争的或者大声疾呼地告诫人们提防战争。”而当战争突然降临的时候,许多人竟把投身战争当成“一次浪漫色彩的短途旅行,一场热烈的、豪迈的冒险。甚至有一些年轻人还真担心自己可能会失去这次一生中美妙和令人兴奋的好事呢。因此他们急急忙忙地去报名参军,在开往不归之路的列车上欢呼歌唱”。
有了一战像“绞肉机”的传说,1938年的欧洲已是另一种样子:几乎人人都在议论“战争是否还能够避免,怎样避免,或者至少怎样能够推迟战争”。
茨威格写到一个细节:时任英国首相张伯伦为了拯救和平,准备第三次去德国同希特勒谈判。那天,他正在国会演讲,德国回电了,声称: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同意与张伯伦在慕尼黑举行一次会议。“英国国会在那一瞬间失去了控制……国会议员们跳将起来,喊叫着,拍着手,大厅里响彻了欢笑声。”
当时,人们对希特勒的扩张野心充满忧虑,但英、法当局的对策却是一味退让,再三妥协,整个欧洲弥漫着绥靖主义的情绪,好像再退一步和平便能实现。茨威格毫不客气地指出:“那种欢乐情绪的爆发是一个绝大的错误……暴露出这个国家为了争取和平将会不惜牺牲一切、放弃自己的利益乃至自己的尊严,所以国会的欢呼场面从一开始就预示着张伯伦去慕尼黑并不是为了赢得和平,而是为了乞求和平。”
历史被茨威格不幸言中。战争不理睬乞求,哪怕你只想忍辱苟安。“整个欧洲只有这样的选择:要么在希特勒的不容改变的权力意志面前屈服,要么用武器同他对抗。”
茨威格生于犹太富商家庭,1934年纳粹崛起后流亡英国,后为躲避战乱而移居巴西。然而,他最终没能熬过战争,1942年在绝望中自尽。茨威格离世后,《昨日的世界》出版,成为这位渴望和平的老人留给世界的最后忠告。
(三)
所谓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行为姑息纵容、退让屈服,甚至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同侵略者做交易的政策。二战前夕,英、法、美等国曾热衷于此,张伯伦寄厚望的慕尼黑会议,便是其投羊喂虎的代表作。
对于日本的侵略行动,美、英也奉行过绥靖政策。美国国务卿赫尔宣称:“我们不能忽视避免太平洋战争的任何机会。来自大西洋彼岸的希特勒主义的威胁,足以诱导我们采取一切可能的步骤去保持另一翼的和平。”在1941年4月提出的《日美谅解方案》中,美国甚至打算促使“蒋政权和汪政权合流”,并承认“满洲国”,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被称为“远东慕尼黑”阴谋。
绥靖政策非但没能满足法西斯的胃口,反而助长了其侵略气焰。严酷的现实破灭了和平的幻想,战争的硝烟警醒了善良的人们。随着绥靖政策的彻底破产,一批意志坚定、直面战争的政治家登上二战舞台。
中国是最早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国家。此时,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下,全国各民族、各阶层、各党派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抗战烽烟遍地,势如燎原。
取代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直言不讳地抨击绥靖政策:“每个人都认为,如果他能给鳄鱼以足够的食物,鳄鱼就会到最后才来吃他,所有人也都希望,这场暴风雨会在吞噬他们之前便偃旗息鼓。”
法国贝当政府1940年6月22日投降后,戴高乐将军迅即在伦敦发表广播声明,树立起“自由法国”的旗帜。他说:“战争没有失败,国家没有灭亡,希望没有破灭。法国万岁!”
一年后的6月22日,德国对苏联不宣而战,苏联人民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了。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苏联和美国的直接参战,使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力量进一步壮大,包括中国在内的26个国家参与的《联合国家宣言》应运而生。
美国历史学家安德鲁·罗伯茨指出:虽然希特勒可以轻而易举地恫吓欺骗像张伯伦、达拉第等外表可怕、内心天真的政治家,但当他面对富兰克林·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和约瑟夫·斯大林等人时,他才真正遇到了强于他的对手。
(四)
从一战初期的求战及后期的反战,到二战将临的畏战、避战,直至不得已而死战,人们在争取和平的泥泞中踯躅而行,见证过拿和平做交易的龌龊,也体验过受欺骗被出卖的痛楚。痛定思痛,面对用战斗和牺牲换来的和平,人们终于明白,对付法西斯这个魔鬼,绝不能心存幻想。幻想魔鬼理性,和平便成幻影;敢同魔鬼较量,方能遏制战争。
中国是不乏兵家智慧的古老国度。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名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寥寥数语,高度概括出诸葛亮用兵理政的大智慧。自古知兵非好战,深知用兵之道者,并不喜欢靠战争解决问题,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争取和平的最高境界。当然,这要以实力为基础,并且拥有敢于在必要时展示这种实力的钢铁意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已经散尽。然而70年来,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局部战争此起彼伏,绵延至今。这些局部战争,有的离我们很远,有的离我们很近。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民族复兴伟业的步步推进,我国周边暗流涌动,很不平静。有的国家甚至强化军事同盟,其意欲何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主席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指出:“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诚如斯言。我们爱好和平,但是决不乞求和平;我们反对战争,但是决不惧怕战争。积二战胜利之经验,我们深知,最坚决的反战是备战,最常态的备战是居安思危不忘战。
古今中国,总有那么一群人,为了国家安全闻鸡起舞,枕戈待旦。
当代军人,理应成为这个群体的中坚和骨干。
孙晓青 刊图设计: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