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老兵阿达姆接受国际在线记者采访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赵芃)“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是啊,暴风雨来了。”
相信成长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人,对这句出自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经典台词一定不陌生。它和《桥》等一批曾经风靡中国的老电影一样,真实和生动地反映了二战期间,南斯拉夫游击队员为争取民族解放而展开的艰苦斗争的情景。他们为祖国的解放和自由而战,更为二战的整体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这些老兵曾经保卫的南斯拉夫已经不复存在,他们的个人命运又如何呢?
今年86岁的杜普兰契奇出生于原南斯拉夫斯普利特(今属克罗地亚),从小就受到作为反法西斯妇女阵线成员的母亲的熏陶,读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我的大学》长大。因此,当法西斯的铁蹄践踏在祖国的领土上时,年仅13岁的杜普兰契奇毅然加入了南斯拉夫游击队。
“我当时是南斯拉夫共青团的一员,共产主义的理想指引我加入 了游击队,为国家的解放而战,因为我的国家遭受了侵略。”
今年91岁的老战士阿达姆在南斯拉夫克拉古耶瓦茨长大。19岁那年,他和几十位同乡伙伴自愿参军,投入了反法西斯的斗争。身为炮兵战士的他从家乡塞尔维亚中部舒马迪亚出发,辗转波黑东部,进而北上突破斯雷姆战线,随军转战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最后在前南与奥地利的边境阻击撤退的德军,数年间历经战斗无数。尽管年事已高,但对当年的情景,阿达姆依然记忆犹新。
“我们当时参军时,并没有统一的军装,就穿着平时的衣服鞋子投入了战斗。那时的冬天特别冷,一些战役格外艰苦。在比耶里纳时,我们位于一处平原,四周都是德军的碉堡,敌人架上了无数挺机枪,居高临下,向发起冲锋的战士扫射,我的很多战友都受伤牺牲了。我们在交火的同时还要挽救负伤的同伴,冒着炮火把他们从火线上拖回,施以紧急救护,并为新一波冲锋创造条件。作为炮兵,我当时的任务是从后方给战友们提供火力支援,没有参与和敌人的短兵相接,因此我才能够从恶战中得以幸存。”
或许在二战欧陆战场的功劳榜上,南斯拉夫不像苏联、英国、美国那样显赫,但它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却绝不容小觑。从1941年到1943年间,南斯拉夫几乎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开展游击战,成功拖住德军及伪军的侵略步伐。同时,南欧也是二战中破坏最严重、抵抗最强烈的地方。二战结束时,南斯拉夫人口较战前减少了七分之一,全国八成以上建筑受到破坏。塞尔维亚共和国人民解放斗争老战士协会联盟主席,今年78岁的楚基奇这样形容南斯拉夫将士对二战胜利做出的贡献:
“当年的那些战士,在战争中一直枪不离手,转战巴尔干战场的一个个地方,成功牵制了纳粹德军好几个师的力量,使得东部战线得以喘息和解放。他们浴血奋战四年,为国家的自由而斗争,把人民从侵略者的枷锁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