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生前曾说,如果他的政权倒台,利比亚将“破碎”。在其身死三年后的今天,此语已趋应验。战后三年,利比亚这个北非国家并未按照西方政治架构平稳实现政治过渡,反而陷入了割据、暴力、恐怖的泥淖,面临日益严重的碎裂危险。
教俗权力之争。今年5月16日,世俗势力代表人物哈利法·哈夫塔尔以在利比亚“根除恐怖主义”为由,对多支伊斯兰民兵武装发起大规模打击,掀起班加西的教俗对战。在今年6月25日的利比亚新议会选举中惨败后,宗教势力改用武力夺权,支持宗教势力的民兵武装攻占首都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等地,扶植任期本已结束的国民议会复会,组建“救国政府”,使利比亚出现了两个议会、两个政府的局面。
民兵厮杀混战。利比亚战后,国家军队土崩瓦解,境内存在数百支民兵武装,分别代表各自所属地区、部落、派别等各类群体利益,相互厮杀呈愈演愈烈之势。
部落冲突不断。利比亚战后,国家权威“碎片化”,部落间失去了维系纽带,原本的平衡被打破,支持与反对前政权的部落间、阿拉伯部落与柏柏尔部落间、存在利益争端的相邻部落间,冲突的频度和烈度不断升级。
区域各自为政。利比亚南部地区本就是多种群、族群的聚居地,中央政府对其早已鞭长莫及,现如今,更发展成为恐怖分子的巢穴。作为国家中心的西部地区变成了“光杆司令”,首都的地位和作用也已名存实亡。
利比亚的“碎片化”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其国内并没有出现有凝聚力的领导阶层、活跃的公民社会以及一致的民族身份认同等民主转型所需要的因素,强行用武力推翻原政权的西方国家对如今局面的形成难辞其咎。
政治上,利比亚国家的形成并非民族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是被殖民者强制从外部设定并形成的。利比亚独立后,始终未能走上现代化政治进程。时至今日,缺乏国家统一感依然是利比亚的政治“死穴”。
经济上,利比亚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战前利比亚财政收入的80%来自于石油出口,但西方发动的干涉战争,导致利比亚石油收入锐减,使其国内呈现政治进程与经济发展相互牵制的局面。
安全上,出手帮助推翻卡扎菲政权后,美欧等西方国家面对利比亚的持续内乱一直“只吆喝、不出力”,没有采取实质措施帮助建立强大的中央政府以稳定局势。而恐怖分子的进入和发展壮大更加剧了本已不断恶化的安全危局。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已在利比亚设立基地,作为其在北非分支的总部。
卡扎菲死后,美欧对利比亚态度“暧昧”,至今也没有非常明确的系统性外交政策。当前,乌克兰危机和“伊斯兰国”猖獗令美欧难以抽身,无暇顾及远在北非的利比亚。这种情况下,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可能会在“碎片化”和“索马里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又一个“失败国家”。(王金岩)
班加西冲突持续 至少29人死亡
利比亚卫生部门24日说,利比亚两派武装23日在班加西再次爆发冲突,导致至少29人死亡。
继利比亚特种部队22日攻入班加西市中心后,包括利特种部队、哈夫塔尔武装在内的世俗武装23日对多名宗教民兵武装负责人位于班加西的住所进行了突袭。班加西医院方面的消息人士说,23日的突袭行动和其他零星冲突共导致至少29人死亡,使得班加西一周来因冲突丧生的人数增至至少149人。(记者陈向阳、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