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学者网站10月25日文章,原题:美国对华政策不应忽略欧洲因素 在与中国总理李克强签署价值数十亿欧元贸易协议的前几天,德国总理默克尔表达对香港“言论自由”的支持。默克尔的讲话表明民主原则在中欧关系中仍然重要,但此类原则与中欧双方如今都认为对各自将来至关重要的经贸伙伴关系共存。而在美国,向亚太“转向”或“再平衡”反映了一种更深入的认识,即该地区应得到华盛顿的更多重视,这种背景下,欧洲常常被视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边缘、甚至干扰因素。
不过,美国本世纪要与中国有效合作,就没有比欧洲更重要的盟友。过去10年,欧洲与中国的贸易已翻了两番。中国领导人经常率商贸代表团访问欧洲。过去4个月,中国的银行资产负债表疲弱,房价连续下跌,增加对欧出口对于寻求避免经济骤降的北京来说仍是关键。
中国本身对欧盟是一个日益有利可图的市场:虽然美国仍是欧洲最大贸易伙伴,但过去10年,欧洲对美出口占比下降37%,而中国的份额上升77%。进口的情况类似,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欧洲进口的首要来源地。
但在贸易方面,美欧拥有一些共同利益。2012年,欧盟对中国发起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反倾销调查,涉及265亿美元的太阳能板出口。美国采取更严厉的措施,对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产品征收高达35%的关税。对外直接投资也是美欧共同关切的。今年美国和欧盟商会的一项调查发现,60%的受访者感到外企在中国受到不公对待。
对于地区安全来说,与亚洲盟友的军事合作和联合演习仍将是美国政策的支柱。与此同时,如果美中紧张激化,北约将充当美国的关键盟友。这看上去不太可能,正如2001年初认为北约将在中亚作战十多年。
关键在于,中国从地区的角度看防务,或者把它作为中美关系的一个方面,而实际上冲突关系到全球,尤其影响欧洲。重视欧洲在亚太地区的潜在作用,将有助于以美国对地区伙伴援助做不到的方式使亚洲的安全事务国际化。
北京怀疑美国试图与中国进行某种双边对决,美欧更紧密合作是回应这种怀疑的机会。虽然消除猜疑并不容易,但若不争取欧洲的支持,那就根本不可能。世界应欢迎美国越来越重视太平洋地区,但如果“转向”亚太意味着冷落欧洲,那么对谁都没有好处。(安东尼·张,汪析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