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静静地停泊在青岛海军某军港,夜幕降临时,巍峨的舰体上灯火辉煌,如同一座壮观的“海上城市”。
从“瓦良格”到辽宁舰,这艘锈迹斑斑的航母平台在短短几年内历经了脱胎换骨式的重生。2012年9月,辽宁舰交付海军,两个月后就实现歼-15舰载机着舰起飞。
中国航母的发展速度令世界吃惊。在这背后,成千上万的官兵已经默默奋战了数年,他们是中国航母工程的幕后英雄。
为航母建“家”
“修了40年军港,能完成这样一个工程,我感到很自豪。这是百年大计!”凝视着办公室墙上的航母母港规划图,黑瘦的李永平说。
在这位海军航母军港建设部队部队长的办公楼外,沿着逶迤的海岸线,规划图上的航母码头、超长防波堤、洞窟已经变成现实,首座航母军港已经初具规模。
墙上的彩色照片记录着5年前这片土地上的原始景象:沿海岸线的狭长区域上,分散着6个村庄1400多户人家,还有4000多座坟墓,海面上密布着养殖箱笼和渔船。“扒房子、迁祖坟”,难度不小。
这些渔民祖上是明朝时从山西迁来的,世代以打鱼为生。部队联合地方政府走村串户宣传动员,尽管故土难离,但大部分老百姓还是深明大义。部队在安置区修建了“六和社区”,还出钱为村民兴建了新的码头,取名“连心渔港”。
航母军港建设部队政委黄毅有一次到村里走访,一位老妈妈闲谈中提及正为大学即将毕业的女儿找工作发愁。黄毅悄悄记在了心里,回头给施工企业中一位熟识的领导打了个电话,推荐了老妈妈的女儿。
经过考试,她被顺利录取。很长时间以后,这位企业老总才知道,黄毅推荐的大学生与他非亲非故,只是拆迁时偶然碰到的一户农家的女儿。老总感动地说:“冲您这种精神,我们一定把码头建好!”
黄毅对众多施工单位领导说:“我不能保证你们赚钱,但能保证你们的荣誉。”几家施工最出色的企业,他做了“中国首座航母码头建设功勋单位”的锦旗,亲自送到施工企业去。
工程领域的腐败被称为“世界性难题”,黄毅应对“潜规则”有自己的办法。一些施工企业负责人非要来拜访他,他就将办公室门敞开,请纪委书记在一边坐着。
然而,真正的工程难度还在施工本身。航母军港要建设3段总长8000多米的防波堤,面临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裂缝的难题。他们反复试验,调整水泥和外加剂品种,探索出大型混凝土浇筑配方,一举攻克了这个难关。
航母军港施工高峰期,上千台车辆在工区内来往奔驰,24小时作业,施工人员上万人,仅工程采石就使用炸药7500吨,搬掉了附近3座大山。
修建航母码头和防波堤使用的最大沉箱单个重量超过7000吨,超大型沉箱的海上运输、安装都是新课题。他们与施工单位联手采用获得国家专利的新工艺,解决了这个世界性技术难题。
工程开工5年来,航母军港建设部队的官兵没有休过周末和节假日。6名年轻干部放弃了读研究生的机会。“研究生可以再读,航母工程也许只能赶上这一次。”他们说。
从李永平办公室墙上的规划图来看,航母军港还未全部完工,但它已经初步具备航母保障能力。今年2月27日,辽宁舰首次成功停靠母港码头,黄毅政委欣慰地说了8个字:“此生有幸,此生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