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制军机在印遭遇“四连败” 三大深层原因使然

时间:2012-11-12 13:57   来源:中国网

  近日,媒体曝出俄制军机接连在印军火市场折戟:先是米-26T2不敌美国的CH-47“支努干”,痛失印重型运输直升机采购合同,继而伊尔-78MKI败与欧直的A330 MRTT,将10亿美元的军售大单供手送与欧洲空客。作为印度最大的军贸伙伴国,俄罗斯军品的“糟糕表现”已引起国内媒体和有识人士的警觉和反思,也使外界对俄印传统军技关系能否延续产生了疑问。

  两年内惨遭“四连败”

  据俄《观点报》11月1日报道,印度国防部宣布,欧洲空客旗下的A330在印度空中加油机项目招标中胜出,俄参与竞标的伊尔-78MKI则被淘汰。印方代表解释称,虽然俄加油机报价低于空客A330,但后者的维修费用和燃料消耗更为经济。这一结果多少让俄方感到意外,毕竟印军大部分现役战斗机和直升机均为苏俄制造,伊尔-78型加油机不存在兼容性问题。而且印军此前就曾购置过俄制加油机,拥有技术维护和后勤保障的配套基础设施,不需要对现有飞行员和加油操作员另行培训。

  而就在两天之前的10月29日,《印度时报》披露说,印军重型运输直升机招标结果也已出炉:印度将绣球抛给了美国波音公司生产的CH-47“支努干”,而非俄罗斯托夫直升机公司制造的米-26T2。据悉,印度军方根据两款运输机的野外测试结果,最终选定相对廉价的美制“支努干”。印国防部消息人士称,“支努干价格上更便宜,后期维护费用也相对低廉。”

  其实,俄制军机在印军火市场上折戟已不算新闻。2011年年初,俄派出米格-35出征印度空军126架多功能战机的国际军购招标(总金额高达100亿美元)。虽然在初期一度被大家看好,但最终“意外”败与法国的“阵风”战机,铩羽而归。去年10月,印军方宣布22架武装直升机的招标结果,俄制米-28N“夜间猎手”不敌美国的AH-64D“长弓阿帕奇”,高达14亿美元的巨额订单“旁落”美国波音公司。对于弃俄选美的原因,印军方给出的解释是米-28N“技不如人”,“共有20项技术参数不达标”,而阿帕奇却“完全符合技术要求”,展现出了优异性能。

  追溯至更早之前的2008年,美国洛-马公司C-130J“超级大力神”PK掉俄伊尔-76,成功打破俄制运输机在印度的绝对“垄断”地位。

  印方在解释弃购俄制伊尔-78和米-26的原因时,均提及价格成本上的考虑,即欧制A330和美制CH-47较俄制军机更经济实惠。但真实情况可能并非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简单。

  俄战略与技术分析中心副主任康斯坦丁·马基延科在接受《观点报》采访时,对“支努干”身价低于米-26T2直升机的说法表示深度怀疑,“我相信俄制直升机的使用费用要高于美制直升机。但采购价格也要高的说法让人警觉。”俄政治研究中心常规武器项目主任瓦季姆·科久林也认为,“支努干”在使用方面可能会经济一些,毕竟米-26T2号称全世界上最大的运输直升机,载重量大,能耗也大,“不过,就人力成本而言,美制直升机维护费用更高,因为它们需要定期修理的次数更多,而且不及俄制直升机皮实。”

  至于俄欧两型加油机之间的优劣比较,科久林表示,“我认为,价格上伊尔-78要比A330便宜30%,且两者维护成本也相当。至于燃料消耗,俄罗斯飞机确实落后,但对其它国家空军来说从来说不是个问题。因此,印度此举更多是政治考虑。”

  三大深层原因

  武器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交易背后有政治、经济诸多因素的考量,印方侧重提及价格成本问题,多少有安慰老伙伴俄罗斯、并替自己所做决定开脱的意味,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俄武器近年来频频痛失印军火采购大单,至少有三大方面的原因。

  其一,俄方自身欠佳。首先,技术性能上较对手逊色,拿伊尔-78与A330相比较,前者配备4台发动机,续航能力只及后者的一半(7300公里对14800公里),最大速度也相对较低(850公里/小时对880公里/小时)。由于配备先进的航电设备,A330机组人员为3人,而伊尔-78却多达6人。俄米格-35的技战性能也不如人意。印军方在测试后曾报怨指出,米格-35的机载雷达“甲虫”无法实现其所声称的探测距离,发动机也达不到额定功率;其次,实战经验普遍不足。俄制米-28N“夜间猎人”2008年才开始量产,米格-35迄今尚未投入大规模生产,但其竞争对手“阿帕奇”和“阵风”均在多场战争中有过不俗表现,经过了战火的洗礼;最后,俄武器售后服务质量广受诟病。印军方曾多次抱怨俄方履行售后服务协议不力,有时为解燃眉之急,甚至从第三国购置俄制飞机的零部件,俄方个别厂家却反咬一口,称印空军的高事故率是因为其使用伪劣零件,2011年2月,俄联邦军技合作局局长米哈伊尔·德米特里坦承,国外客户对俄供应武器的售后服务颇多微辞。“苏联时期,对出厂装备的维修和改进,零配件供应就重视不足”,“很遗憾,我们继承了这一恶习,而且克服起来困难重重。”

  事实上,就连俄罗斯军方也常常看不上国产武器,嫌这些武器性能不佳,而且要价不菲。近年来,俄国防部频频从法国、以色列等国进口装备,也让本国军工业的声誉受损。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