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外交(cyber diplomacy),是奥巴马入主白宫后美国国务院主推的外交新理念。相对于政府外交、军事手段和传统公共外交,网络外交契合了当今信息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被美国政府视为“21世纪治国方略”中的新式“武器”。
被绑上美国外交战车的互联网
狭义上,网络外交是指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公共外交,其典型案例包括西方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制造颜色革命、2009年伊朗总统选举后导演政治动荡等。美国新推出的网络外交,其涵盖范围更加广泛,包括了网络安全、互联网自由、互联网治理、互联网创新的军事运用及经济增长五方面内容。
早在互联网问世之初,1995年7月17日,美国国防部就完成了《对互联网的战略评估》报告,列出互联网的7种战略功能:政治作用、情报搜集与反搜集、决策支持、公民社会支撑、进攻性使用及冲突状态下的信息沟通。其中“政治作用”明确指出可利用互联网对美国认定的非民主政权进行挑战;而所谓对互联网的“进攻性使用”更指出可通过互联网散布错误信息,误导受众,诱使其做出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行为。
“9·11”事件后,美国政府认识到,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应对国际体系力量变化与全球网络空间变幻。由此,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办公室组建了21世纪治国方略项目组,在美国战略司令部下组建网络司令部,在白宫设置总统信息安全协调员,最终形成了新一代网络外交战略理念。
美国利益决定“互联网自由”
美国网络外交所要追求的目标,分为两个基本层次,最低层次的目标是保护美国基础设施的安全。自上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概念之后,美国经济、社会的运转日趋依赖于各种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转。其典型代表就是供电网络的中央控制系统。美国担心形形色色的黑客,可以通过攻击美国的电力控制系统来“关掉美国”。为消除这种威胁,必须采取必要措施消除黑客袭击的源头,所以“安全”是美国网络外交要追求的基础目标。
美国网络外交的高层次目标是建立对网络空间的主导权。这种主导不仅指控制支撑互联网的关键物理设施,如顶级地理域名服务器,还要塑造网络空间行为准则,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网络空间行为准则。对此最典型的表述就是2011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第二次互联网自由演说,即区分所谓“正确与错误的互联网自由”,而其评判标准就是美国的国家利益:非政府组织、公司、个人用网络平台,挑战美国认定的非民主政权的权威,就是正确的互联网自由;像维基揭秘网站那样,曝光类似美国政府隐瞒在伊拉克屠杀平民等内幕的,就是错误的互联网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