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陆针对台商及台青提出8项惠台新措施。台湾《旺报》27日发表社论指出,大陆对台工作方法的调整,与台湾两岸政策的僵硬迟钝形成鲜明对比。新形势下,大陆的崛起和壮大,应是蔡英文两岸政策思维的基础事实和逻辑前提。如果对此视而不见,民进党当局恐怕会陷入自我催眠的虚构情境,浑然不觉台湾民意已经逐步转向大陆。
社论摘编如下:
为争取台湾继续参与WHO年会(WHA),蔡英文提出“新情势、新问卷、新模式”的“三新论”,主张两岸建立“结构性合作关系”,希望能在不接受“九二共识”前提下与大陆建立互动。大陆未正面响应,台湾被WHO拒于门外,近日更针对台商及台青提出8项惠台新措施,摆明大陆正在靠自己走自己的路。
譬如,对台商一视同仁,尽可能不区别对待台资企业,对在大陆台湾人的生活与出行,比照大陆民众。两年前已将台胞证改为卡式证件,入出境无需申请签证,未来将提供台湾民众更多便利。简单而言,大陆将尽可能把台商视为内资,把台湾民众视为自己人。为吸引台商深耕大陆,曾多次组织台商前往西部地区考察投资环境,并在西部省市建立产业园区,吸引台商进驻形成台资聚集地,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吸引台湾民众到大陆就学、就业、创业和生活,尽量争取台湾民众到大陆过日子。
两年来,台湾民众在大陆的生活工作愈来愈便利,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也吸引更多台湾民众前往大陆投资兴业。
大陆对台工作方法的调整,与台湾两岸政策的僵硬迟钝形成鲜明对比。过去台商及民众对两岸政策执行力,素有“马办不如台办”之说,现在则是“蔡办不如台办”,蔡英文口说谦卑与倾听民意,实际上是拒民意于千里之外,小圈子决策风格,也导致蔡当局沟通问题的重大缺陷,无法及时掌握民意的变动。这对口口声声强调民意是后盾的蔡当局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反讽。
相较之下,反而是大陆通过各种方式如座谈、调研,最大限度地听取台湾民众意见,针对台湾民众反映的事项,都能及时召集各部门沟通协调。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相对台湾当局已形成明显的反差。
更值得蔡当局警醒的是,两岸实力对比差距已经拉开,随着两岸民间互动的日益频密,大陆与台湾社会各界已经建立起日常化、制度化的沟通平台。通过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意见交流平台,大陆官方也同样可以直接倾听基层一线民众的意见和心声。对大陆来说,这些都是过去两岸封闭时代所未曾出现过的有利局面。
蔡英文提出两岸要务实面对“新情势”,但蔡英文更该务实面对的“新情势”不在岛内,而在大陆新实力及亚太乃至全球的新局势,大陆的崛起和壮大,应是蔡英文两岸政策思维的基础事实和逻辑前提。如果对此视而不见,民进党当局恐怕会陷入自我催眠的虚构情境,浑然不觉台湾民意已经逐步转向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