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政治

台媒:明天过后 台湾还可以乐观吗?

2017年04月28日 10:27: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中国时报》28日发表社论指出,台湾社会并未因民进党取得多数执政地位而归于平静,反而显得更动荡不安,社会暴戾之气更严重。民进党赢得政权后,眼中彷佛只剩下巩固政权、分配资源,其他都不在意。蔡英文若还不能让台湾“息怒”,那谁能为台湾把握已然不多的时间,在巨大的悲观中打开一线乐观,争取重返光明、寻回台湾荣景的机会之窗?

  评论摘编如下:

  台湾社会并未因民进党取得多数执政地位而归于平静,反而显得更动荡不安,社会暴戾之气更严重。八田与一铜像被断颈,阳明公园蒋介石铜像遭到“IS式斩首”。在此之前,台湾发生多起孙中山、蒋介石铜像被斩首、泼漆事件。历史的定律,仇恨只会带来更多仇恨,这样的恶性循环还能阻断吗?

  台湾自称“民主”社会,但“民主”社会有其条件,首要是没有排他性的言论自由,你有言论自由,我也有言论自由,彼此主张不同,却可以共存。但自从“太阳花运动”把“言论自由”扩张成占机关、拆匾额的行动自由,连“司法机关”也选择性屈从社会气氛做出判决后,“言论自由”的共存性消失,言论的对立立即升级为行动的冲突,社会的暴戾之气就此蔓延。

  曾在“台湾民政府中央总部”(是一个主张台湾系由美利坚合众国军事占领、宣称自己拥有合法地位统治台湾的民间组织,前身为台湾平民政府筹备会。)前纵火的李承龙,砍了八田与一铜像的头,社会当然不赞成这种破坏古人铜像的泄愤之举,却很难理直气壮加以谴责,因为执政者纵容破坏蒋介石铜像在先,甚至屡有暗示性的鼓励。而且前者被“司法”严厉追查,后者却显然受到当局纵容。双重标准让社会清议变得苍白无力。

  台湾是一个多族群社会,除了原住民、闽南、客家间历史性的资源争夺冲突外,还有现代史纷争的延续,执政者本应努力团结彼此,共存共融。各界对马英九的执政能力褒贬不一,但形之于外,至少他是宽容的。

  相较之下,民进党赢得政权后,眼中彷佛只剩下巩固政权、分配资源,其他都不在意。先以“不当党产条例”,瘫痪、骚扰在野党运作;在没有必要性与急迫性的情形下,大开广播自由倒车,强势关闭中广音乐网与宝岛网,授人“清算异音”的口实;计划修改“两岸民众关系条例”把退休将领与卸任政务官的赴大陆管制延为终身;再企图修改“财团法人法”,把手伸进民间团体;“年金改革”以挑拨手段制造世代矛盾。

  特别是在“前瞻基础建设计划”中,分配的标准显然有党派的考虑,台湾“立法院”审查时竟然拒绝民主程序,1分钟强势通过。凡此种种,都不啻在已经充满戾气的台湾社会,持续地升高温度。当民众感觉被执政者差别对待,信任也就荡然无存。

  我们不得不忧心,这样的冲突会恶化到何等地步。201677日,美国1名非裔退伍军人无差别地向白人警察开枪,造成5名警察遇害,7位警察、2位平民受伤。会不会有一天,台湾也在政客对仇恨的操弄下,让冲突升高到不可收拾?这并非危言耸听,要阻止这样的可能性,身为领导人责无旁贷。

  当社会内部的冲突渐渐化为行动,如同火车正在加速对撞,蔡英文难道还没看出,上台即将届满周年之际,台湾几乎已不存一丝乐观之景,人人因政治纷扰受殃,“惨景”有如政治版电影《后天》实际上演。Winter is Coming(寒冬将至),谁能为台湾把握已然不多的时间,在巨大的悲观中打开一线乐观、争取重返光明、寻回台湾荣景的机会之窗?

  情势不容民进党当局继续错估。如何让台湾“息怒”,实是蔡英文的迫切首务。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心态,蔡英文要先领导民进党,将傲慢归零、将莽撞归零、将贪婪归零,大步走出与在野党、反对者的和解之路。要知道民进党赢得政权,已经是赢家,不能也不该对反对者采取“赶尽杀绝”的姿态,这不啻是逼对手把路走激走绝。

  蔡英文身为台当局领导人,不再是不必负担治理地区成败的在野者角色,应该关切的是如何团结,而非更加撕裂台湾。“最会沟通的当局”、“谦卑、谦卑、再谦卑”,言犹在耳,蔡英文要身体力行,做到自己说过的这两句话。

  台湾民众也应沉淀下来,莫随政治人物的煽动起舞,掉进冤冤相报的陷阱,不论台湾内部有多少意见不同,过去70年来,我们不是休戚与共,彼此扶持吗?为什么最困难、最风雨飘摇的日子都过去了,到了今天,却要把同胞当成敌人?

  在《后天》电影中,大雪摧残后,暴雪散去,主角重获新生,导演与编剧仍留给观众一个想象上的“乐观”,风雨会过,希望依然存在。但台湾的乐观在哪里?如何找回原本和善的社会?如何避免台湾继续被仇恨之火动员成势不两立的对立体?又如何不让台湾走向本田善彦所说的解体噩运?

[责任编辑:王鑫]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