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正义”是蔡英文执政后反覆宣示的价值,一年来,许多重大决策都是据此推动。但落到现实中,人们却不断看到正义“出轨”的现象:有官员执行任务却践踏法制,有民众高举正义之旗而仇恨他人,有更多人则跌落在台当局划定的“正义圈”之外而备感失落与无助。最近,社会出现一波“砍铜像”的相互报复行动,即说明“转型正义”未能定止纷争,反而带来更多不安。
台湾《联合报》24日社论指出:主要症结就在民进党当局所定义的“正义”,完全是以自身利益为圆心所圈划出来的视野。亦即,在自身利益范围以内,民进党才认为有“正义”问题需要处理;在此半径之外的事,它便毫无兴趣过问。也因此,这种模式投射出来的转型正义,只能称为“自转型”正义,是以民进党史观及利益为核心的转型正义,而不是以台湾发展和全台人民利益为考量的“公转型”正义。自转与公转之别,就在于无法分享的利益和价值观。
简言之,蔡当局在处理台湾民主转型过程中的一些历史余绪时,是把民进党的价值和需要放在优先,而不是将社会的利益与共识放在优先。因此,对正义议题便出现了“选择性的关注”,对促进正义的方式也就有了不符法规的粗暴作法。所谓议题的“选择性关注”,例如德国当年推动转型正义,更强调的是政治真相及受害者名誉的恢复和补偿;但民进党更关注的却是“讨党产”及追杀政敌,对于一般受害民众的权益却不甚在乎。所谓手段上的粗暴,例如“党产条例”“立法”粗糙并过度授权,“党产会”的组成缺乏正当性和代表性。这些,都演成“用不正义追讨正义”的矛盾。
这种“自转型正义”的心态,从最近“前瞻基础建设计划”的大饼分配,更是一目了然。对于民进党执政县市,蔡当局出手阔绰,几乎有求必应;对于非民进党执政县市,则冷眼以对,飨以闭门羹。这样的冷热对照,令人质疑:蔡英文难道只想治理“半个台湾”,为何要采取这样的差别待遇?而台当局竟以县市长的政党背景来决定其市民的待遇,这种施政逻辑又体现了什么正义?
最近,各地出现蒋中正铜像及八田与一铜像遭到轮流“斩首”,就是蔡当局推动转型正义失败的明显例证。民进党一上台,即着手修改课纲,为其不同的史观宣示开出第一枪。今年二二八纪念,主政者又以转型正义为名主动挑起反蒋情绪,导致“独”派四处向蒋中正铜像下手,也因此,才有八田与一被断头的“还以颜色”。这样的仇恨对峙,其实还在持续延烧。台当局的态度,则是对一方纵容,对另一方起诉,完全从政党的立场思考。所谓正义,如果只是为服务特定对象、满足特定利益,如何称其为正义?又如何让民众心服?
民进党的正义其实患了“狭心症”。从转型正义的精神看,国民党若有霸占公共财产行为,当然应严予追讨;但是,把国民党和东德共产党视为同类,却是比喻不伦不类。进一步而言,以转型正义为由完全否定蒋中正时期的治理,却不断大力肯定日本的殖民政绩,则更是严重颠倒历史的黑白。再说,在政治运作的轨道上,若主政者把所有资源揽为己有,只分配给其同党,只照顾特定颜色的民众,这样被“分级统治”如何能和平发展?
当转型正义的口号被喊得震天价响,民间却出现铜像“斩首”的竞赛,街头的陈抗活动越来越多,民进党必须注意它的正义究竟是为谁而转?正义不应是行政滥权的藉口,不是逾越法治的巧门,不是挑起仇恨的话术,更不应变成政治斗争的工具。那么,请民进党把围绕本党利益而转的正义,移到以台湾为中心的位置吧!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