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国时报》今日发表社论说,蔡英文在两岸议题上的最主要诉求就是“民意”,但两岸关系是两岸双方的事情,难道台湾的民意是民意,大陆的民意就不是民意?社论指出,蔡当局必须重视大陆民意的发展趋势,避免再用“反中仇中”的话语挑起两岸对立。如果蔡当局能够让大陆民众感受到改善两岸关系、提升两岸民众福祉的诚意,应该也能唤回大陆民众对台湾的善意,这反而能让台湾获得更大的战略纵深。
社论摘编如下:
蔡英文自从竞选开始至今,在两岸议题上的最主要诉求就是“民意”,在她看来,台湾人民维持现状的主流民意,是抗衡大陆的坚强后盾,她主张的“维持现状”和国民党8年最大不同处,在于两岸关系的推动,必须基于民主原则和普遍民意。
看起来有点循环论证的意思,一方面要遵循维持现状的民意,另一方面又将现状定义为遵循民意,结果等于什么都没有主张。当然,若两岸关系可以由台湾单方面决定,无论她如何论述都不会影响大局,只要能够说服台湾人民即可,如果两岸关系没有危机,人民其实也不会太关心两岸议题。
问题恰恰在于,两岸关系是两岸双方的事情,从来都不是一方可以单独决定。蔡英文遵循台湾民意处理两岸问题的论述显然经不起检验,比如当大陆因为蔡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而中断官方交流以后,蔡当局又将如何与大陆协商?现在的问题更在于,若台湾可以依据民意行事,大陆也同样可以,若大陆也依据民意采取相关措施,台湾又如何自处?难道台湾的民意是民意,大陆的民意就不是民意?还是说两岸关系只需要遵循台湾民意,大陆民众无权置喙?
事实显然不乐观,纵使蔡当局可以完全不顾大陆民意,但大陆民意还是会让蔡当局的两岸政策更进退维谷。先从大陆民众对台湾的观感来看,自从2008年两岸进入大交流大发展阶段以来,大陆民众对台湾的态度经历了一番剧烈的变动。刚开始接触时,大陆民众对台湾一片赞扬,大陆媒体更专门做了专题称“台湾最美丽的风景是人”。
不过,随着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大陆民众也看到台湾的缺点,政客推波助澜的“反中仇中”举动,也在交流过程中传回大陆,让大陆民众见识到台湾社会暴戾理盲的一面,这种仇视和敌意也让大陆民众感到不可理喻,特别是对陆配、陆生的歧视待遇,让大陆民众意识到所谓民主政治,也会产生错误乃至荒谬的政策。事实上,连许多台湾人自己都觉得这些做法不可取,又怎能认为大陆民众就理应接受?
之前反对党为了一时政治动员而操作的“反中”民意,成功打击了国民党,但也激起了大陆民众的反感,而现在民进党已经成为执政党,当年种下的恶果如今要自己承受,连带整个台湾都受到连累。最近半年不断传出陆客数量限缩、陆生来台意愿下降等讯息,倒退现象实际上与大陆民间对台湾的负面观感上升关联更大。需知大陆正在积极推动各国免签待遇,大陆游客出境旅游的选择逐渐增加,自然会挑选更友善的地方,台湾若不积极改变“仇中”思维,积极吸引陆客,陆客当然会减少。对陆生来说,也会因为不断传出的敌对行为而却步,更何况现在两岸关系不稳,许多陆生的家长也不愿意冒这种风险。
蔡当局恐怕低估了大陆民间的自主性,更低估了这种趋势背后的深远影响,民意如流水由此可见一斑。
蔡当局必须重视大陆民意的发展趋势,摒弃过去政治动员的思维,避免再用“反中仇中”的话语挑起两岸对立。蔡当局应该采取积极措施营造两岸友善氛围,特别是对陆配、陆生的待遇采取实质的友善政策,让大陆民众感受到新当局对大陆的善意。如果蔡当局能够让大陆民众感受到改善两岸关系、提升两岸民众福祉的诚意,应该也能唤回大陆民众对台湾的善意,这反而能让台湾获得更大的战略纵深。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