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联合报》3日社论说,2016大选,人们目前唯一确定的事,是台湾可以选出一名女性领导人。除此之外,这场选举能为台湾带来什么改变,能否打开僵持郁闷的政局,能否摆脱经济发展的困境,能否为世代剥夺及分配正义找到解决的方案,则几乎看不到答案。更可叹的是,民众似乎也忘了问这个问题:这场选举的意义是什么?
当民主只剩下投票,政治只剩下选举,民主政治的意义遭到淘空,是必然的事。事实上,历经两次政党轮替,民众对于蓝绿两党的性格、能力和局限都已了然于心。然而,两个政党都缺乏自我反省和提升的动力,一个懦弱因循,怯于作为;另一个则色厉内荏,争功诿过。在这种情况下,透过选举“换人做做看”,固然满足了政治人物掌权执政的野心;但从选民的立场看,投票行为却岂可仅以为政党背书为已足?
也因此,当宋楚瑜一边拭着眼角的泪水,一边声称他愿意“慎重考虑选总统”时,不免给人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16年前,他曾经凝聚许多人的寄望打出虽不成功却漂亮的一役,此后一战再战每下愈况,他却可以不顾尊严继续各种参选演出;其所凭藉的,不过是选民一再失落的怀旧情绪。对比台湾处境的时空位移,这个场景除映照出宋楚瑜过时已久却无力蜕变的身影,也折射了台湾选民“选人不选党”的积习对民主政治的不利。
从1986年民进党成立,至今刚好30年;从1996年台湾第一次进行“总统”直选,至今则正好满20年。从这两个时间点看,30年来台湾的民主波澜一波接着一波,不论是民主的深化、“宪政”的改革、公民参与的扩大,路径错综迂回,却也推促了一次次进展。尤其2000年的大选,除了陈水扁缔造史上首度政党轮替,国民党的再分裂与李登辉被逐出国民党,都带来强烈的政治冲击;虽如惊涛骇浪,但基本上有助于社会认同,也确立了台湾政党政治的架构。
2008年的大选,陈水扁8年的贪腐滥权葬送了民进党的进步形象,使马英九轻易为国民党夺回政权;二度政党轮替的意义,就是民意对贪腐政权的唾弃。比较晦涩难解的,是马英九的8年,马当局在对外及两岸关系的发展上表现稳健,但在内政上却始终难以伸展手脚,即使握有“立法院”过半的优势,也屡屡受各种因素羁绊,无功而返,留下“无能”或“无作为”的印象。也因此,去年底“九合一”的大败,也预告了蓝军2016的苦战。
问题是,当看到蔡英文自信满满,一副马上就要登上大位的姿态;不少人一定会问:这么一个不谦卑的人,万一当上台湾地区领导人,老百姓会有好日子过吗?这么一个摇摆的人,万一当上“总统”,她的施政和言行能有可预测性吗?更何况,8年来,民进党从未对陈水扁时代的贪腐和无能有过反省或致歉,从未对其反覆的两岸政策及蛮横的“立法院”路线有过诚实检讨;现在,只因为人们对马当局感到厌怠,就只能把未来交付给蔡英文主掌吗?
之所以要追问2016大选的意义,是因为现代公民不能只甘于当一个投票机器,不能甘于当政党的马前卒,更不能甘于盲目或无奈的选择。那样,就谈不上是有意义的公民参与,更谈不上是积极的民主政治。人们可以做的,不是跟着大浪潮流选边,而是要设法提出质疑,鞭策政党及候选人站出来回应;并藉着这样的过程,认识候选人的本质,打掉他们的傲慢。最糟的选举过程是群众造神,就像柯文哲旋风那样,其傲慢原形却在执政现实中暴露殆尽,却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2016的大选仍充满合纵连横、招降纳叛的戏码,仍充满抹黑、造谣、含泪引退的节目;这些,大家都已经习惯。但人们应该积极追问的有三:一,这场选举可以为台湾疲累的民主旅途找到什么新的出口吗?二,这次选举充斥旧的身影和旧的争论,却听不到任何新的愿景,而“维持现状”算是一个好承诺吗?三,经济迟缓、分配不均、世代不公,乃至电力失衡等问题都应该算是蓝绿“共业”了,但我们看得出来谁有能力解决吗?
以上问题,如果没有明显而立即的答案,民众必须不断地追问,再追问,直到问出一个端倪。唯有如此,才能赋与自己的选票一个意义。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