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政治

台媒:选举关键是让社会公平

2015年06月29日 08:51: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中国时报》28日社论说:两岸道路问题确实是台湾选战的重要议题,但不是唯一的议题。因为老百姓最后看的是,谁能让我日子过得更好。“笨蛋,问题在经济!”屡屡成为最后选战分胜负的关键。民进党蔡英文提出“依循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建构稳定的两岸关系”及“九二共识的诠释和名词问题继续求同存异”两说法,虽然内容含糊不清,但大致可说她希望“维持现状”,不希望两岸合作大方向出现急转弯,不希望两岸合作的关系往后退。对手战线已经改变,国民党选战当然不能只打两岸牌,经济问题会是另一个重要决胜点。

  2000年首度政党轮替后,15年来台湾经济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性的进展,反而因为政党轮替,朝野立场不同,不问是非只问立场,一切为反对而反对,让问题更加错综复杂。放开立场追根究底,台湾的问题出在“四低”,低薪、低物价、低税收及低费率。虽然从国际竞争力的评比来看,不论是IMF或WEF,上述的“四低”都是有利于投资环境改善及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项目,但观察台湾近年总体经济的发展,显然并非如此。

  首先,低薪问题是岛内消费不振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闷经济的罪魁祸首。台湾在1990年之前,经济高速成长,因为所得分配平均,在社会变得富有的过程中,人民更有消费能力,民众对经济成长有感。但2000年后,因为所得分配恶化,经济成长率虽然仍能坐三望四,民众却普遍无感。社会上分到果实的富有阶级毕竟是少数,富人又多移往海外工作、海外消费,一般民众却长期薪资停顿。薪水是普罗大众的收入,16年来无增长,低薪就造成社会主体购买力停滞,消费就不振,经济低迷。

  其次,“低物价”是双面刃,大多数的时期,低物价环境有利于民众消费,但若长期为之,对经济成长还是有负面影响。低物价对零售商来说,意味着收入没有增加。对制造商来说,国际进口原物料价格变贵,成本随之提升,政府税收不能减少,制造商难以维持利润,只好压缩零售商获利空间,市场变得没有吸引力。台湾很多东西都卖得太便宜,像是10元新台币能买饱满的红豆饼或大大的水煎包,因为大家薪水低,所以不敢涨,以免流失客源。成本加上人工,不能计较太多利润,东西只能便宜卖,但老板也没有更多利润可支付较好待遇给员工,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第三,台湾是全球闻名的“低税收”,低税收使得政府在推动重大建设时绑手绑脚,基础设施落后,经济成长动能趋缓,最终形成“政府穷、人民穷、富人富”的现况。

  第四,“低费率”让人民享受廉价基础设施,水费、电费、有线电视、停车、公车、火车等交通费率在国际上比较起来都是非常低,一方面造成水电难以节约,甚至浪费,另方面等于纵容及补贴高耗能企业,扭曲资源分配。造成台电、台水亏损,公营事业的亏损毕竟是要全民买单,不仅不符社会公义,也不见得有利于经济成长。而长期“低利率、低汇率”,对于出口及投资虽有正面效益,但后遗症愈来愈多,除了直接造成进口物价上涨、资金外流、削弱台湾国际购买力及消费信心,更让产业升级没有诱因,间接拖累经济升级转型。此外,近期高房价的形成,低利率环境的助涨更是关键中的关键,其更衍生而出M型社会与贫富差距扩大问题等。

  更重要的是,四低大环境下,让富人有许多套利的空间。这几年在金融海啸过后的量化宽松环境下,资产价格高涨,拥有资本的人就能赚大钱。“二十一世纪资本论”批判的资本报酬率大过经济成长率及“世袭资本主义”、“赢者通吃”等现象都出现在台湾,白手起家机会大大减少。年轻人对未来没希望,只能追求小确幸,更衍生出少子化大问题。

  在缺乏公义的经济环境里,需要符合小老百姓“公平正义”的经济政策,才能扭转现状,改变闷经济结构。首先,要勇于开征能源税,提高公用费率,提高房地产持有成本,增加空地、空屋税改,藉增加富人缴税及使用者缴税、用愈多缴愈多两手段让通膨适度提高,物价温和上涨,将可以活化经济,经济循环的频率与强度增加后,民众的薪水就能够提升,才能找回经济活力。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