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国时报》23日社论指出:尽管岛内政权已经两度轮替,蓝绿恶斗却越演越烈,政党政治仍不上轨道,政治乱象丛生、经济衰退、所得分配恶化、民众怨声载道,社会对第三势力寄以厚望,希望可以终结政党恶斗。在这种社会氛围下,政坛人气新天王柯文哲脱颖而出,高票当选了台北市长;太阳花学运的主导者也纷纷表态筹组政党,实际投入立委选战。
柯P的当选台北市长,一度让民众对于第三势力改变台湾政治僵局抱持很大的希望,但是柯P就任至今的实际表现,已让其支持度明显下降。新兴的第三势力政党,还未正式登场就开始分裂,公民组合拆伙成了时代力量党及社民党,彼此又与民进党之间为了立委选举提名问题传出争议;几位学运领袖爆出的私德新闻,更让民众对第三势力的想像空间迅速萎缩。
原本被社会寄望可以解决政党政治困境的第三势力,如今自己就陷入了困境。一方面,柯P上任之初全力主打“五大弊案”,经历了大半年的公审式清查后,越来越变不出花样,从最早的“如果这不是弊案,什么才是弊案?”变成“合法但不合理”,如今柯文哲又亲口将“五大弊案”正名为“五大案”。原来的弊案究竟到哪里去了?柯文哲没有正面交代,他主导组成的“廉政透明委员会”也没有交代。或许是担心接下来无弊可打,在为“五大弊案”公开正名的前一天,柯文哲忽然质疑马英九的竞选经费申报可能违反规定。相较于清查“五大弊案”还算是市政职责所在;柯市长特别去过问竞选经费的申报,就明显捞过界了,而且刻意清算马的政治意图实在太明显。靠着批判与揭弊起家,如今却无以为继,这是柯P的第一个困境。
另一方面,社会不只期盼第三势力能除弊,更要能兴利;尤其行政首长不同于民意代表,民意代表可以专事监督与批判,公民却期望新当选的行政首长可以为政治乱局指出新的愿景、从而展现领导统御能力与行政效率来落实愿景。民意代表可以破而不立,行政首长却必须又破又立。柯P以高票当选,反映社会期望他打破旧的政治格局,但社会的期望绝对不仅止于此,更期望柯文哲可以大立。可惜的是,尽管柯市长确实提出了一些建设蓝图,但是不管质、量或曝光程度,都远远比不上他对所谓弊案的关注。其中,公共住宅政策至今争议不断;而全民参与及开放政府,实际取得的成绩也都不如预期。
前述困境反映在民调上,是柯P施政满意度的开始下滑。根据台北市政府研考会在今年1、3、4月进行的民调显示,柯P的施政满意度分别是:76%、80%与73%。其中特别引进关注的是,柯P在4月的满意度大跌了7%。不只台北市政府自己的民调呈现出此一跌势,TVBS民调中心的数据也呼应了这一点,该中心公布的柯P施政满意度在3月时为70%,到了4月跌至64%;其中,20~29岁对施政满意度的下滑幅度最值得注意,从84%降到了67%,跌幅足足达到17%。
柯文哲虽然以平常心来面对自己民调的下滑,以为这样才是民主常态,但是前市长陈水扁的民调成绩却否证了柯P的这种看法。陈前市长1994年当选,不同民调机构的数据显示其1995年的满意度为77.3%,1996年的满意度攀至84%,1997年的满意度也还有76%。照怎么比较起来,得票率高于陈水扁前市长的柯文哲,实在不能够对于民调的大幅下滑太掉以轻心。
更何况,柯P当选的真正意义,远远超过蓝绿的政党轮替,而是象征一种打破蓝绿政党恶斗之第三势力的可能性。公民选择柯P,相当程度代表社会对于两大党的厌倦,也给了第三势力一个发展机会。然而,靠着批判,固然可以发抒不满,让社会产生共鸣,但是在不满获得发泄之后,公民还是想知道:接下来将会带领大家往哪里去?社会所期望的第三势力绝对不是只能让人发泄情绪,而是一种具有执政能力的替代力量。台湾有过太多的小党,这些小党不曾发挥真正贡献,反而造成了更多的政治纷乱。事实上,目前许多想要冒出头的第三势力,大致上都不脱只能批判当下,却欠缺领航能力的小党格局。
第三势力的功能如果只局限于批判与发泄,那么即使是柯P,也难带领社会跳脱当前困境。柯P在竞选活动与就任初期,曾提出感动人心的愿景。第三势力的表现让人失望,现在只留下柯P唯一想像,想像的浓度却渐渐稀薄了,这是台湾另一个困境。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