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政治

港媒:学生是否做什么都是“好”?

2014年04月09日 08:25: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香港《大公报》今日发表评论,从抗争政治的理念及形成角度讨论台学生冲入“立法院”及“行政院”等行为。评论指出,不接受自由贸易是否对社会有更大损害?学生需要思考深层抗争理念。学生是否做什么都是“好”,而当局做什么都是“坏”?当学生抗争理念有价值时,当局及大众要认真考虑。同样,当理念或手法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时,我们亦应正视检讨。

  评论摘编如下:

  3月至今,台湾学生冲入“立法院”及“行政院”,瘫痪行政立法正规程序,要求马英九当局退回《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其后学生更动员群众占领凯达格兰大道,同时亦有抗争学生分裂选择到“立法院”外示威。面对这政治现象,社会上对学生有两种极端的道德评价。本文尝试从抗争政治的理念及形成角度讨论,让读者多一点思考。

  抗争成果应符公众利益

  抗争政治重视理念。行动者应该清楚明白抗争成功后会产生何种政治结果,更重要的是成果符合更大的公众利益,推动社会发展。台湾学生的抗争要求清晰,即反对签署贸易协议。然而,抗争要求不等于抗争理念。事情发展至今,学生并没有在理念上进一步讨论条文如何“不公义”,从而彰显公民抗争有理。学生抗争时有责任表达反对贸易协议后台湾的前景如何走。客观经济数据显示,近年来台湾经济欠理想。2013年从日本进口贸易减少9%,传统上几个重要出口如石化原料锐减74%,晶体及光学媒体等下跌12%至32%。说到底,当局实行政策推动经济发展。在没有协议下,台湾在过去数年的经济增长在“亚洲四小龙”中表现最差。加上,现在全球经济竞争明显加剧,许多地区相继签署单边、双边甚至区域贸易条例开放市场,以求促进经济发展。面对如此处境,台湾当局确实需要探索新的经贸政策从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持续繁荣发展。

  大学是探究知识的地方。学生反对时理应铺陈理据、思考方式、条件限制等因素。理论上,自由贸易或许有不足之处,但不接受自由贸易是否对社会有更大损害?学生需要思考深层抗争理念。这样,抗争行为才能说服及感染更多公众,以及没有利益关系的群组及团体支持。

  抗争的手法同样重要。现实上,手法不妥亦难以说服其他人士认同。从媒介报道得知,学生冲入“立法院”后破坏公物、毁坏电脑、弄脏文物画像。这样的抗争方式难以值得歌颂。抗争者也没有“罗宾汉式”的“劫富济贫”的浪漫态度。一方面,学生在“立法院”抗争。另一方面,学生冲入“行政院”后擅自将个人电脑、金钱、太阳饼等据为己有。传媒报道后,学生没有致歉或受罚,其他人士还戏弄般网上大量订购太阳饼“送回”“行政院”副秘书长萧万淇,反而萧万淇将饼送给学生及有需要人士。这不单涉及金钱或物品的数目,还有什么是“公平”“正义”等道德原则。

  暴力危害社会应予谴责

  政治学探讨权力的来源及约束。即使性格、能力、经济条件有异,各人在社会上都应受到一定程度的规限。笔者担忧的是,台湾学生抗争继续走,最终或会走到英国哲者霍布斯(Thomas Hobbes)描绘经典的自然状态(state of nature)里。在自然状态下,没有“政府”与“法律”,同时什么是“公平”“正义”等道德规范也告消失。人人各自为利益及安全而互相攻击,谁也无法确保自己的财产或性命受到剥夺。由于没有共同认可的“惩罚”程序,人的行为只会愈来愈暴力。这样社会难以得到发展和繁荣。

  学生可以365日跷课占领“立法院”、“行政院”,甚至主要街道抗争。然而,当局难以连续多月欠缺行政立法机构处理重要公共事务;大众也无法永无止境地等待学生筑成美丽动人的“希望”。在不少人眼里,大学生自发组织抗争纯洁而正义,神圣而不可侵犯。同时,学生弱势,当局强权。人们以同情心的角度出发,支持大学生乃人之常情。不过,学生是否做什么都是“好”,而当局做什么都是“坏”?当学生抗争理念有价值时,当局及大众要认真考虑。同样,当理念或手法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时,我们亦应正视检讨。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张洁]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