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来的反服贸运动已经给台湾造成了巨大震荡和损害。香港中评社30日发表社评文章指出,台湾社会动荡进一步加剧,运动如何收场令各界高度关注,台湾一方面需要各方保持理智冷静,以对话协商取代对立对抗,早日恢复政治稳定、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更需要朝野政党重新思考台湾的宏观战略定位及发展思维,这既关系到两岸关系稳定发展,更关系到台湾的切身利益及发展前途。
社评摘编如下:
数日来的反服贸运动已经给台湾造成了巨大震荡和损害。一场由经济议题引发的争议,经由政治因素的催化发酵,步步升级为台湾社会大规模的“反政府运动”。不仅马当局的执政地位受到重大冲击,而且整个社会动荡进一步加剧。此次运动如何收场令各界高度关注。
两岸服贸协议在台湾引起如此大的分歧争议,甚至引发史无前例的暴力性抗争,台湾内部政治对立加深,社会严重撕裂、脱序,这是两岸始料未及的。此前两岸在实现“三通直航”、商签ECFA协议等,都曾引发台湾朝野政治斗争,但就持续的时间、争斗的程度以及造成的影响来讲,都远不及此次的反服贸运动。
去年6月两岸签署服贸协议以来,蓝绿双方在台“立法院”就展开了持续对立与拉锯。第一,民进党批协议签署过程未受到足够有效的“国会”监督以及相关审议程序不当,其中具体牵涉整体性的协议重审还是逐条审查。第二,也是矛盾的主要焦点,即服贸协议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利弊评估。在服务贸易领域开放两岸交流,对台湾服贸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结果可能包括:一是坚持既有协议,朝野协商通过生效并执行;二是将协议“退回重谈”;三是将协议完全作废。第三,由服贸争议展开来,是否之前两岸签署的所有交流合作协议都存在争议,这攸关台湾对于两岸交流合作乃至于两岸关系大局的重新审视与定位,牵涉到台湾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问题。
对于第一点争议,其实台湾朝野政党完全可以坐下来,充分沟通、平等协商,国民党方面需要进一步将两岸签署服贸协议的全过程更加公开、透明地公诸于众,以正视听,疏导民众疑虑,化解政党分歧对立;第二点争议,不仅需要马当局召开多场公听会来争取各方意见,更需要以更加直白、易懂的方式向广大民众,特别是广大基层服贸领域业者讲清楚、说明白,全面深入地阐述台湾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说明当局对经济发展的总体性考量,争取各界的认同与支持;第三点争议,则关系到两岸交流合作能否顺利推进,关系到两岸关系大局的稳定发展,更加考验马当局的两岸政策定位及战略发展思维。这三方面内容,既是台湾各界对服贸协议争议的主要焦点所在,同时也是妥善处置和化解服贸风波,恢复台湾政治和社会稳定,重新实现台湾经济社会理性、有序发展的重点所在。
除此之外,台湾更需要反思的恐怕在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拨乱反正。反服贸运动不断升级,学生运动也卷入其中,而且学运完全丧失理智、有序,演变成以青年学生为急先锋、以暴力为主要手段的大规模“反政府运动”。而之前所谓的“程序问题”、“贸易自由化问题”乃至于台湾发展战略问题都在丧失理性的情况下退而成其次,相反,意识形态上位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不问是非,“逢中必反”,民粹作祟令局势更加混乱而不可收拾。
两岸在近6年来实现了和平发展,经济合作与各领域交流由点及面,由浅入深,两岸关系全面进入巩固深化阶段。但在意识形态领域,由于数十年来两岸意识形态的差异,两岸之间长久以来的隔阂与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缩小和化解,两岸民意仍有相当的距离。特别是李登辉、陈水扁当政期间,大肆鼓吹“台独”,在文化教育、意识形态领域大搞“去中国化”,更加剧了两岸之间的误解与对立,拉开了双方之间的距离。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