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芮”台风带来的豪雨,不只重创中南部县市,更引爆台当局和地方政府谁该为暴雨成灾负责的诸多政治口水。台湾《工商时报》今日发表社论指出,面对这种有如一团乱麻的治水困局,的确是到了必须痛定思痛、确实检讨的地步。真正困难的还在于许多既得利益者已经习惯于在治水特别预算中肉桶分肥,这一关如果破不了,请大禹来治水也没用,再多的治水预算只是让既得利益者更加肥滋滋。
社论摘编如下:
“康芮”台风带来的豪雨,不只重创中南部县市,更引爆台当局和地方政府谁该为暴雨成灾负责的诸多政治口水。先是南部民进党籍五县市首长于2日举行联合记者会提出“为民请命,延续治水”的口号,促请中央应续编6年600亿(新台币,下同)治水预算。紧接着“行政院长”江宜桦也立即召开相关部会研商,除指示“副院长”毛治国成立跨部会治水专案小组,检讨“8年800亿”治水绩效;更强调地方政府也要负起治水责任,“不要将经费用于华而不实的活动,待发生灾情再向中央争取预算。”
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台湾每年都会遭到台风的侵袭,而近年来因气候变迁加剧,使得台风所挟带而来的暴雨,往往带来更大的灾损。“康芮”台风就是一个最典型的案例,事实上,这一次“康芮”台风暴风圈根本没有直接侵袭台湾,反而是其所引进的旺盛西南气流,让南部县市接连几天暴雨如注,到处汪洋一片。
正因为台湾每年几乎都要面对不同程度的风灾、雨灾,因此除了例常的治山防洪经费之外,“行政院”更从95年开始,编列了所谓的8年800亿“易淹水地区水患治理特别预算”,连同年度预算,过去8年来用于治水的经费多达1,160亿元。但每遇重大台风侵袭,地方仍是饱受淹水之苦,显示问题的症结,还不在经费的多寡,而是治水绩效不彰。然而,谈到谁该为此负责,中央不同部会之间,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不是推诿卸责,就是指责对方的不是,其中甚至夹杂了政党之间的对杠,而这样在台湾也不能算是新鲜事。
从客观数据来看,执行中的8年800亿治水特别预算,预算分配的前5名,依序为台南、高雄、云林、嘉义县与屏东,恰好都是绿营执政的县市。但这相关县市长先是在“康芮”来袭前,冒雨跑到台北演出下跪哭穷的政治秀,接着又大动作联合要求续编6年600亿治水特别预算,而完全无视于立法院预算中心早已提出治水成效差的检讨,对于水利专家“内政部长”李鸿源批评此次雨灾地方政府表现荒腔走板,则是避重就轻的不做回应。地方政府这种只知拿钱却不办事,或是把治水预算当做政策绑桩工具的积习,虽然也算不上新鲜事,但因为这次的雨灾而得以曝光,倒是令人大开眼界。
面对这种有如一团乱麻的治水困局,的确是到了必须痛定思痛、确实检讨的地步。江宜桦指示专案小组必须在3个月内完成治水检讨,再决定是否要编列新的治水特别预算案。然而正因为台湾水患频繁,类似的检讨报告相关文件早已汗牛充栋。我们认为,专案小组根本不需要浪费3个月的时间,只要把既有的专案报告整合归纳,很快就可以提出最新版本的治水方案。其内容不外是要以流域观念统合水患治理事权,而不是各自为政,当然也包括要改正目前一条河流上中下游各由不同单位负责的纷乱现象。另外对于特别预算分配到地方,地方政府如何运用,中央政府理应严格监督,但事实上根本使不上力,只能任由地方首长凭良心做事,而最常见的则是沦为派系绑桩的工具,或做些华而不实,经不起考验的豆腐渣工程。
除此之外,必需严肃面对思考的是,在8年800亿治水特别预算将于今年届满后,地方县市长联名要求“政院”续编6年600亿,甚至是3年600亿的治水特别预算案。以目前台当局财政困窘、债台高筑,举债空间只剩下2,000亿的状态下,要再筹编新的治水特别预算,当局根本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真要编列,财源筹措之道,举债不只空间有限,而且以特别预算方式更有规避“公债法”举债上限之嫌,到头来还是要由民众承担。至于开征特别捐或加税,财政部长张盛和也已表态,认为在此闷经济时代,加税的冲击太大并非适合时机。至于由当局释股或处理公有财产,一方面缓难济急,另方面也只是挖东墙补西墙的黔驴之技罢了!
总结来看,“康芮”台风暴雨成灾,直接受到冲击的固然是淹水地区的民众,但是当局既有的组织体制、分层负责机制、总合治水方案是否完备及具可执行性,乃至于治水预算的执行绩效与经费筹措等,每一个环节同样受到冲击,也需要切实检讨以免覆辙重蹈。我们认为,这些环节,大家其实知之甚详,当局只要有心,理论上不难整合推动。真正困难的还在于许多既得利益者已经习惯于在治水特别预算中肉桶分肥,这一关如果破不了,请大禹来治水也没用,再多的治水预算只是让既得利益者更加肥滋滋。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