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政治

台风“苏力”暴走 台媒点评岛内防救灾系统

2013年07月15日 14:51: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风“苏力”暴走台湾,惊人的强阵风、巨量降雨,带来十足的威胁。台湾《联合报》14日发表社论点评此次台风中,台湾防救灾系统各方工作。社论指出,这次的防灾工作够水准,但是,1996年重创台湾的“贺伯台风”的“前车之鉴”却未在苏力的防救灾判断上见到教训。防救灾成败关键,是资讯、通讯无死角,防灾救灾工作永无止境,在科技上和思维上都还有精进空间。  

  社论摘编如下:

  台风“苏力”暴走台湾,惊人的强阵风、巨量降雨,带来十足的威胁。平心而论,这次的防灾工作够水准,包括及早开设防灾指挥中心、预防性撤离民众、预警性封路等,都把握防灾“超前部署、积极防救”的原则。然而,防灾工作必须不断自经验中汲取教训,随时随科技推陈出新,并配合民众生活模式调整,才能因应日益严峻的挑战。  

  苏力确实是个狠角色,先以高达13至15级的瞬间强阵风重创北台湾,造成大量路树遭连根拔起,路标、招牌、落地窗惨遭肆虐。中心出海后,逆时针旋转的环流接续在中南部山区降下暴雨,总雨量最高达1300毫米,是在12到18小时密集降下。这等于是1天3个“超大豪雨”的规模,各地淹水、路坍、桥断是必然。  

  苏力肆虐,让人想起1996年重创台湾的“贺伯台风”,苏力犹如贺伯的翻版,包括登陆地点、路径南偏、新竹出海,北部强阵风、中南部山区豪雨的成灾模式皆然。然而,贺伯的“前车之鉴”,却未在苏力的防救灾判断上见到教训。  

  对照贺伯和苏力,我们的第一个警惕,就是气象预报应进阶到“客制化”。在岛内结合产官学的“气象产业”尚未起步的情况下,“中央气象局”除了发布全区、不分对象的通盘台风资讯外,应该针对特定时段、特定区域、特定对象的资讯提供更积极的服务,让受威胁的地区或对象能及时展开防灾行动。  

  例如,苏力和贺伯一样,自台湾东北角登陆后,风雨自基隆河谷从北向南灌进台北盆地,然后沿大汉溪洼地往台北盆地南缘窜去。气象局第一时间掌握卫星资讯,可研判来袭时间、路径和灾害规模,若能主动通知相关机关或告知民众,定能减轻灾损。又如,石门水库可提前泄洪,以空出库容容纳洪水,不要到下游淹水再火上加油地泄洪。

  防救灾成败关键,是资讯、通讯无死角。自9·21震灾深受“耳不聪目不明”之苦后,当局急欲弥补这项缺口,因而建置了移动式通信指挥平台、卫星微波通讯系统等硬件设备,灾害高潜势地区村里办公室卫星电话也是基本配备。但在软件部分,中央指挥中心到灾害最前线的通关密码迄今仍未解决,卫星电话等设备的操作训练也不够。  

  即便软硬件都追上了,还须做到资讯传递的在地化、生活化。例如,撤离命令原打算以手机简讯传送,考量层层中转,民众收到还得过滤发出时间,防灾黄金时间已流失大半。针对这个缺失,改以邻里、社区的广播系统传递,由里长伯以熟悉的声音让资讯减少判断的时间。又如,台风天多数人窝在家里看电视,部分县市结合地方有线电视台播出防灾资讯,也可让时差减到最少。  

  如何善用日渐普及的智能手机来传递防灾资讯,是最新的课题。日本3·11震灾后的次年,日本防灾指挥中心即可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将最近的避难地点传到民众手机上,引导民众到安全处所。参考此一作法,我们可将特定区域防灾的“客制化”咨询发送给特定地区的智能手机,让民众知道豪雨几时降临。  

  军方投入救灾也须“量身订作”。军方对“苏力”的救灾规划十分积极,划分四责任区主动与地方首长联系支援,并调配五万兵力待命,还有两栖装甲车、云豹轮车、重机具配置,绝对是“救灾视同作战”。问题是,诚意十足未必等同于救灾能力。突击车、重机具是供作战用,救灾派不上大用场;此外,未经专业救灾训练的士兵,若进了灾区只会使用脸盆及十字镐,或看到尸体便先昏倒,效果便大打折扣。  

  日本自卫队自阪神大地震后投入救灾已有20多年经验,特别编装、组训的救灾队伍,配备是生命探知器、伸缩梯、搬送工具、破拆器等等救灾工具,而非轮甲车之类的“武器”;其人员强调专业、机动、灵活,小队编组甚至只有10人。不妨借镜日本,每个责任区编制一个专业防灾营,人员、机具针对防灾配置,给予充分且专业训练,如此救灾才能发挥战力。  

  苏力汹汹来袭,幸未造成重创;但防灾救灾工作永无止境,在科技上和思维上都还有精进空间。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张洁]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