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华山会议”已经举办两场,被外界称作“华山论剑”的本系列会议将总共举办9场。香港中评社今日发表社评文章指出,从目前已进行的两场辩论情况来看,只求辩论形式,而无辩论结果,更难达成某种共识。民进党的“华山论剑”歪曲了其本意,变成了切头切尾、毫无意义的纠缠,是一场场跳不出“台独”漩涡的口水战。
社评摘编如下:
目前,民进党“华山论剑”已举办了两场。第一场以“对中政策的核心价值与愿景”为主题展开讨论,由民进党主席苏贞昌主持,各方观点相互碰撞,展现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原则派”,就是坚持“台独”立场不改变;一派是“权宜派”,就是为了选举先预以谢长廷的“宪法各表”为两岸政策表述,等重新执政台湾再说。本次辩论并未形成共识,草草收场。
第二场以“如何处理九二共识”为主题,邀请前“国安会秘书长”、“九二共识”名词创造者苏起作引言人,而民进党主席苏贞昌及蔡英文、谢长廷皆未到场。辩论中,苏起指出,“九二共识”是政治问题,不是学术或科学问题,辩论这个共识是否存在,内容为何,有无文件证明等,意义其实不大,只能强化既有立场,无法触及问题核心。
“关键在于互信而非名词。”苏起说,国共能有互信是因为经过政党轮替后的大量接触交流及深入了解,“九二共识”因为合乎各方面的要求而被选为表达互信的用词。他建议,民进党与其思考如何处理“九二共识”或创造新名词,不如思考如何建立民共互信。
而民进党人士对苏起也是抓住机会发动猛烈地反驳,说什么“九二共识”是苏起创造的,两岸之间的所有谈判文本里都没有“九二共识”这一词。归结为一点,就是民进党没有必要去承认或接受“九二共识”。苏起回应说,“九二共识”这个词的确是他提出来的,它是一个名词或符号,民进党不必去纠结它是否应该叫“九二共识”,而应该看到并重视这个名词符号下所代表的两岸共识,这种共识是两岸互信的基础。没有互信,两岸怎么交往?民进党想跟大陆交往也不可能。再说了,今天你要来讨论如何面对“九二共识”,本身不就说明你已经意识到,要面对两岸关系,要与大陆交往,要对民众有个交代,“九二共识”根本绕不过去。
第二场辩论,民进党至今还停留在“九二共识”这个名词是否存在,是否承认“九二共识”上,争辩了半天,会议最后并未接纳“九二共识”,反而对“九二共识”加以抹黑、歪曲,全然一幅“逢中必反”的架势。
据悉,“华山论剑”将举办9场。从目前已进行的两场辩论情况来看,只求辩论形式,而无辩论结果,更难达成某种共识。
民进党主席苏贞昌曾公开表态,称台湾已经是“主权独立国家”。苏贞昌的这种论调无疑是进一步明确了民进党的“台独”核心价值。有了苏贞昌这一论调做基础,民进党所谓的“华山论剑”,只不过几场表演的噱头罢了。无论是民进党内的“原则派”,还是“权宜派”,他们最根本的“台独”之根未有丢,其所有的辩论只能是进一步凝聚“台独”共识的舆论氛围。为了2016年选举,用权宜之计看似在变,与大陆“周旋”,以此来迷惑选民,赢得选票。
“华山论剑”本是出自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原意是华山比武,引申为各方高手公开比试或学术争鸣。但民进党的“华山论剑”却歪曲了其本意,变成了切头切尾、毫无意义的纠缠,是一场场跳不出“台独”漩涡的口水战。
从“华山论剑”无任何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出民进党在对待大陆政策上的纠结和困窘。其既想改善与大陆的关系,赢得选民的支持,而又不愿意放弃打“台独”牌。这种矛盾的存在,也注定了“华山论剑”的结果,就是民进党打出的用来掩人耳目的幌子,这个幌子早就被苏贞昌给其做了定性,也就注定这一“论剑”形式,只能是为“论剑而论剑”,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或定论。从第二场“论剑”,苏、蔡、谢均未参加,便可知其端倪所在。
民进党举办的“华山论剑”,说白了就是在造声势,制造民进党仿佛在调整两岸政策的舆论磁场,为其下一步的选举服务。可见,民进党的“华山论剑”很可能是无果而终。不信,可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