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台湾“立法院”进入审查程序,岛内部分团体的“反服协”声音又死灰复燃了。香港《大公报》今日发表评论指出,一些人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但最可恶的还是,无中生有、以讹传讹,许多质疑和反对的声音已陷入一种非理性的人云亦云。
评论摘编如下:
随着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台湾“立法院”进入审查程序,岛内部分团体的“反服协”声音又死灰复燃了。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昨天批评,服贸协议争议延烧至今,已不是理性的辩论,而是造谣与辟谣的对抗,很多没有发生的事情却一再被渲染。这是自两岸签署服贸协议一个月以来,马英九罕见地对“反服协”人士撂下重话。这段时间马当局各部门开足马力,如实、客观地向业界和基层解释服协的内容和好处,但一些人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但最可恶的还是,无中生有、以讹传讹,许多质疑和反对的声音已陷入一种非理性的人云亦云。
马英九说,不少质疑服协的理由都不堪一击。此话绝非轻狂之言。“反服协”人士为了把服协“塑造”成洪水猛兽,四处散播错误信息。既然是谎话和鬼话,自然就经不起推敲和检验。例如,台联党主席黄昆辉说,计程车行业开放陆资,挤压本地车行的生意;但事实是台湾根本就没有向大陆开放客运市场。有人说,台湾向大陆开放服务业市场,将冲击岛内400万劳工的生计;但事实是根据服协,台湾并未开放大陆劳工入岛,相反,台湾开放陆资入岛四年来,陆资为岛内创造了近7000个职位。
“反服协”声浪之所以在岛内“经久不退”,主要是因为发起者和操作者中不乏资深政客和高级知识分子,他们“理性的身份”令不明就里的基层民众更容易上当。昨天一份声称是知识界与艺文界的“共同声明”批评服协是“违反民主价值的黑箱作业”,因而必须重新谈判。其实,这份“声明”的发起者不过区区数人,何以能代表知识界和艺文界这两个庞大的群体?充其量只是部分人的意见。至于“黑箱作业”则是抹黑之词,马当局在签署服协之前已多次与业界沟通。其实,一般人担心“黑箱作业”,是忧虑协议对台湾不利,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以文化产业为例,台湾开放大陆影片入岛的数量从10部增至15部,但大陆却无限制地允许台湾方言片登陆,并批准大陆影片到台湾进行后期制作。这对岛内文创产业是一大利多。大陆市场何其大,台湾方言片可登陆,意味着票房增加。再者,大陆年产将近800部电影,开放陆片赴台进行后期制作,为具备技术优势的台湾电影业者引入商机。
两岸服贸协议涵盖岛内不少行业,台湾民众关注协议内容,甚至提出疑问也无可厚非,但应建立在理性的思考和客观的分析上,不应造谣惑众,也不应逢中必反。对于台湾一些人担心的美容、印刷等衣食住行等行业,外资早已进入台湾市场。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