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长廷所率领的代表团,于日前在香港与大陆智库学者进行对话,指出“我们可以没有共同的过去,可以有相同的未来”,两岸双方都要创造利益而非对立,要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感觉。台湾《中国时报》今日发表社论指出,谢长廷此行是一个正面的发展方向,应该给予鼓励。
社论摘编如下:
谢长廷所率领的代表团,于日前在香港与大陆智库学者进行对话,不管双方是用何种名义会面,也不管互动过程中是否充满了激战或智慧的火花,有没有开创性或独特性,这样的对话总是会引起各界的关切,希望由不同的角度加以解析。
首先,民进党一向主张“台独”,并且给人“逢中必反”的刻板印象,虽说谢长廷现在已经不在其位,其有关活动未必得到现任主席苏贞昌的认可或“基本教义派”的赞同,而且这也是他第二次与中共方面的直接对话,但不管是从两岸关系的本身,国、民两党的良性竞争,甚或区域安全的角度出发,这总是一个比较正面的发展方向,应该给予鼓励。毕竟台湾最大的反对党总不能在两岸事务上永远置身事外。
其次,在这次会谈中,谢长廷再度提出“宪法一中”及“和”的概念,表示两岸之间今后不要再谈“统独”问题,“我们可以没有共同的过去,可以有相同的未来”,两岸双方都要创造利益而非对立,要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感觉,虽然这其中的某些表述仍有进一步澄清的必要,但如果谢长廷能够言行合一,有关谈话不只是出于技术或选举的阶段性策略考量,我们也愿给予相当程度的肯定。
谢长廷向来主张“宪法一中”、“宪法共识”、“宪法各表”或“一国两市”,但是外界对其内涵和实践都认为还有充实、讨论的空间,如果其谈话的重点能由不要再谈“统独”问题,进一步认知民进党不无放弃分离主义主张和活动的必要,然后更进而主张,两岸有建构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这岂不更好?我们认为这才是釜底抽薪、一劳永逸的办法。
从谢长廷在“香港会谈”的谈话,我们不禁要联想到苏贞昌主席6月中旬的美国之行,苏贞昌当时虽然提到责任、和解、再平衡这些概念,用了许多美丽的辞藻,但一般认为,民进党追求“台独”的基本目标并没有任何改变。他仍然强调“一中一台”、台湾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否定“九二共识”及一中原则等等。换句话说,苏贞昌的基本心态和立场丝毫未变,缺乏领导人应有的格局与风范,他改变的只是表面的说词和斗争策略而已。
坦白的说,如果要用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若要民进党立刻放弃有关“台独”的三个党纲有其现实上的困难,但民进党何妨在谢长廷主张的基础上,退一万步说,至少短期内民进党总该可以做到不再随便给人戴帽子、打棍子,不要只准别人用自己的标准来爱台湾,这种要求并不过分。
民进党连续输掉两次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外界多半认为输在两岸关系无法赢得民众的信赖,几年来民进党一直在探索解决之道,近年来也有不少人主张“台独”已经没有市场,不要再喊“台独”,许多人甚至辩称,即使民进党要转变也只能是渐变而不能突变,变总比不变好,因为量变终究会导致质变,事情的发展总要一个转化的过程,话虽如此,但民进党忸怩作态、言行不一、颠三倒四的本事,和其擅长模棱两可政治语言的过去,确实很难让人完全放心。
我们要强调的是,台湾确实需要一个健康、理性的反对党,扮演监督和制衡的角色,即或谢长廷未来在政治上不必然还会东山再起,或许他也只想扮演民进党内一股中道、平衡的力量,我们还是期望谢长廷能够发挥积极的影响力,利用其在党内“中国事务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在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的事情上多所着力,这才这会是一项重大成就,谢先生应该努力以赴,舍我其谁。
同文同种,谊属同胞兄弟的两岸为何不携手合作,搁置政权的争议,回归事务的本质。毕竟中国是两岸同胞共同的中国,台湾对于中国的未来也有一分无可让渡的权利与责任,如何建构两岸共同的家园,重新寻回中华文明的历史光荣,这才是我辈当代炎黄子孙应该共同努力的目标。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