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政治

建立军事互信 避免擦枪走火

2013年06月25日 08:13: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两岸黄埔军人及其亲属聚会成都,寻访抗战史迹,共话“中国梦”。台湾退役将领建议——建立军事互信 避免擦枪走火

王文燮(左)和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林上元在抗日烈士群像前合影。

  借第七届黄埔论坛在四川举行之机,海峡两岸的黄埔人及其亲属120余人近日齐聚成都。跟寻常的论坛不同,每一次的黄埔论坛,更像一次同学会、亲友会和联谊会。主题发言时,每一位的开场白,都是“各位学长、各位同学”;参访途中,见得最多的是两岸黄埔人相约拍照留念或是老友般的家长里短。黄埔论坛不仅亲情洋溢,而且立意高远。

  客观呈现抗战史

  6月17日,成都建川博物馆内的中国抗日壮士群雕广场上,与会人士向英烈敬献鲜花、默哀致意。这里的人物,不分党派和地域。在这里,不少黄埔后人找到了自己父辈的雕像。林爽爽,程子华将军之女;戴澄东,戴安澜将军之子;陈知进,陈赓将军之女……伫立在父辈的雕像前,他们感慨万千。徐小岩在父亲徐向前元帅的雕像前接受记者采访。他说:“黄埔将士浴血奋战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一个民族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缅怀历史、缅怀抗战英雄,两岸同胞要共同从中汲取精神和动力。”

  200多尊雕像,站在各自战斗过的区域,组成一幅中国地图。蒋介石、宋美龄站在重庆,李友邦站在台湾。李友邦将军,黄埔二期生,是抗战时期台湾第一位返回大陆组织抗战的著名爱国将领。“我们希望大家可以记住每一位为抗战出过力的中国人,不管是将军,还是士兵。”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说,博物馆还有老兵手印广场,陈列着4000多位抗日老兵的手印,他们来自海峡两岸。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抗日战争,大陆愿意客观地呈现那段历史,非常不容易”,台湾退役上将、中华战略学会理事长王文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用7年时间编写了《中国抗日战争真相》一书,也正是为了更全面呈现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日的历史。

  共同记忆两岸要珍惜

  王文燮说,“例如长城,有多少人知道抗战期间那里发生过激烈的战斗?共同抗日不仅是两岸黄埔人的共同记忆,也是两岸增进认同的宝贵财富。”

  建川博物馆里,不少抗战文物是当事人或后代捐赠的。卫智指着一支钢笔对记者说:“这是我祖父卫立煌将军1937年从香港带回来送给将级军官的。”记者又看到戴安澜将军抗战时期的专用信纸,询问戴澄东,他点点头,“把这个捐赠出来,希望可以帮助后人更多了解那段历史。”徐小岩捐出了徐向前元帅曾经的座椅。这次,林爽爽、陈知进也分别向博物馆捐赠了新近整理出版、记录父辈和那段历史的书。

  王文燮也带来了《中国抗日战争真相》和1945年日本降书复制精装版。樊建川介绍,博物馆里有不少来自台湾同胞的捐赠。连战、蒋纬国、蒋孝严的都有。在郝伯村的一张老照片前,樊建川讲了一段故事:郝参加过抗日战争,也曾随远征军赴缅作战,这张照片是郝先生1942年拍的。“到台湾拜会,我就提出希望郝先生可以给我一些他在抗战时期的资料物品,郝先生想了又想说,留下几张照片,都让我带走。”

  不难看出,两岸黄埔人都对还原那段历史有义不容辞的担当。“那是因为历史中有认同,要让两岸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那段历史。而对历史的认同是对现实认同的基础,如何寻找未来两岸关系的正能量?增进深层次的认同是关键。这也是黄埔精神的当下历史责任。”欧阳维,《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之孙,其父是黄埔十六期生、黄埔同学会原副会长田申。

[责任编辑:张洁]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