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进党人吴子嘉说,苏贞昌若继续紧抱“反中”路线,取而代之的将是持续“向前行”的谢长廷。台湾《联合报》今日发表社论指出,这个消息,无论是确有其事或只是放话而已,皆显示暗潮汹涌。苏贞昌在“与大陆为敌”及“与大陆和解”上皆是一筹莫展,如果民进党内觉得苏贞昌已经无法摆脱其敌对的形象,也许民进党内“另请高明”的想法,就会成了“必然趋势”。
社论摘编如下:
民进党人吴子嘉说,苏贞昌若继续紧抱“反大陆”路线,预料明年此刻他的党主席连任之战将面临严峻考验;取而代之的则是持续“向前行”的谢长廷。
这个消息,无论是确有其事或只是放话而已,皆显示暗潮汹涌。民进党主席一任两年,去年当选的苏贞昌任期将在明年5月届满。去年党主席选举时,因考虑2014年底有“七合一”选举,曾有人提议新任党主席的任期是否延至“七合一”选后,但未议决。倘若目前的情势延续下去,明年此时即如吴子嘉所说是党主席改选之时。
吴子嘉在日前赴平潭参加两岸关系研讨会前夕说:在历史洪流推演下,苏贞昌的选择让谢长廷参选下届民进党主席,“似乎已成必然趋势”。
另一位也参加了平潭会议的民进党前“立委”郭正亮说:民进党能否在两岸关系上有所突破,党主席苏贞昌似无意愿,“若当时‘中国事务委员会’由谢长廷出任,现在的局面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郭正亮与吴子嘉皆是目前民进党内的话语人物,他们未必能反映民进党的权力结构,却能显示中生代及改革派的思路。吴子嘉说,“苏贞昌与大陆为敌”,郭正亮说“苏贞昌在突破两岸关系上似无意愿”,这些都是十分重咸的评语;然以两人在党内的资历,这样的评语却皆不是无凭无据。
苏贞昌在竞选党主席时,宣示将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并延请谢长廷出任“主任委员”。当时苏贞昌想的显是一石二鸟:一、利用这个平台,作两岸政策转型;二、利用这个平台,纳入谢长廷,引进蔡英文,进行党内的权力整合,以建立苏贞昌的“共主”地位。
对此,谢长廷积极回应,还刻意在“出任‘中国(谢主张称「两岸」)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之前”,于去年10月到大陆进行了一场“调酒之旅”;当时予人的感觉是,仿佛只待苏贞昌顺水推舟,在谢长廷返台后宣布任命,民进党或许即可如郭正亮所说“现在的局面就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但是,苏贞昌却食言了。他未践诺任命谢长廷出任“中国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却在去年11月21日自任为委员会的“召集人”,并将“委员会”的决策地位降为类如谈话会;接着,谢长廷、游锡堃拒绝参加,“委员会”未上路即告熄火,至今已经无声无息近130天。
这是否宣告:苏贞昌的“中国事务委员会”已经胎死腹中?然而,这却俨然是苏贞昌出任党主席时在两岸政策所作的唯一具体承诺。倘若这唯一承诺也跳票,遑论其他?
苏贞昌在“与大陆为敌”及“与大陆和解”上,两方面皆是一筹莫展。我们根本不相信苏贞昌能拿得出一套“与大陆为敌”的政策,但更大的问题却是他又拿不出一套“与大陆和解”的方案。
现今的岛内政局,核四案或年金案,再加上“林益世案”与“赖素如案”,皆是民进党的极佳表演舞台,但作党主席的苏贞昌不但在民调上没有亮眼的数字,甚至在党内也没有人缘,缺少人气。主要的原因是他没有给人一种“可以代表台湾未来及可以代表民进党未来”的感觉,而他的最大缺陷,当然就是在两岸政策上不能带民进党走出去,更不可能带台湾走出去。
由于核四、年金等争议,民进党内已有一种“2016第3次政党轮替”的想像,但倘若党主席苏贞昌成了民进党两岸政策转型的实际障碍,或是民进党内渐渐觉得苏贞昌已经无法摆脱其“敌对大陆”的形象;那么,也许民进党内“另请高明”的想法,就会成了“必然趋势”。
苏贞昌心里的盘算或许是,先过了2014这一关再说,到了2016再来调整两岸论述;但就因苏贞昌的这一迟疑耽误,未得到“中国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职衔的谢长廷,会不会明年此时在蔡英文等的簇拥下就成了民进党主席?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