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本月21日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今日发表社评指出,可以预见,这个委员会今后既无法凝聚党内共识,也很难促进民进党与大陆良性互动,更不可能推动民进党两岸政策转型,“中国事务委员会”当然形同虚设!
社评摘编如下:
继谢长廷公开婉拒之后,游锡堃日前也正式声明,不会参与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再加党内浮现“应将‘中国事务委员会’由常设机构改为临时编组,任务结束就解散”的主张。可以预见,这个委员会今后既无法凝聚党内共识,也很难促进民进党与大陆良性互动,更不可能推动民进党两岸政策转型。
民进党中央先前声称,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是为了对内凝聚党内共识,对外作为两岸交流平台。姑不论当时民进党是否迫于形势,但外界确实普遍肯定。因为两岸政策非但是民进党的罩门,党内也意见分歧;民进党与大陆确实有沟通交流必要,设立平台之后,将可处理相关事务,也可服务台商,更可就两岸定位与走向,凝聚党内共识,进而与大陆来往。
特别是谢长廷访问大陆之后,外界高度期盼他出任“中国事务委员会”主委之后,能够加速促成民、共良性互动,逐渐改善双方关系;然而,事态发展却令人十分失望。民进党中央不顾外界呼吁,坚持不用“两岸事务”委员会的名称,而仍采“中国事务”;“主委”人选也由谢长廷改为苏贞昌自己兼任,并且两个月才开会一次。
如此组织显然与外界预期有相当大的落差,从目前已曝光的内定名单来看,蔡英文、谢长廷、游锡堃、陈菊、赖清德、柯建铭、吴乃仁、邱义仁,不是地方首长就是派系要角,如今谢、游退出,委员中对两岸事务娴熟的只有蔡英文一人,即使勉强把邱义仁算在内,也无法发挥作用;再加除了赖清德之外,党内青壮世代无一入列,无怪乎青壮派群起反弹,纷纷要求扩大参与。
鉴于“中国事务委员会”成员代表性不足,象征性又远远大于功能性,未来显然很难整合党内意见,何况苏贞昌已经定调:“‘台湾共识’就是民进党‘中国政策’立场”,也就是“台湾前途决议文”提到的“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任何有关‘独立’现状的更动,都必须经由‘全体住民公民投票’决定”;同时,他还向“独派”保证“民进党坚持的理想与基本立场不会改变”;并且强调“如果有人为了选举想跟‘中国’好一点,那就去国民党,别来当民进党候选人”,可以想见,未来“中国事务委员会”开始运作之后,不只无法改善与大陆的关系,反而更将加深大陆对民进党的不信任与反感!
更耐人寻味的是,日前媒体传出,在“苏谢合”破局之后,民进党新、蔡、谢、扁、美丽岛各派系要角,日前针对“中国事务委员会”进行猛烈批判,最后决议将在“中执会”提案,把委员会从“常设机构”改为“为期3个月的任务编组”,避免该会成为绿营派系权斗的导火线。尽管此一讯息随后证实仅是林浊水的个人意见,但从他与苏贞昌关系素来友好,此时此地提出此议,绝非偶然。纵使不是苏贞昌授意,相信也是苏贞昌所乐成。
显而易见,民进党中央目前既无意改善与共产党的关系,也不想调整其两岸政策,“反中”仍是民进党内的主流思维;谢长廷纵使有心促成民进党与大陆的正常互动交流,但他连“中国事务委员会”“改名”都办不到,又哪有主导转型之力?因此可以断言,民进党与大陆之间的互信,仍然遥不可及,“中国事务委员会”当然形同虚设!
[责任编辑:张洁]